导言
超高层建筑具有占地面少№,结构美观,景观效果好,容积率大等优点,在现○代城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超高层结构布置复杂,进行结构设计时须特别注意。
平面合理性分析
稳定性控制
(1)对于有抗震设防要々求的高层建筑,应采取简单、对称、规则的◤平面形状以减少震害,控制平面■长宽比不宜过大,一般宜小于6。
(2)控制□建筑外伸段长度,减轻建筑物不同部分间的不同步振动。
(3)建筑凹角附近须增强①配筋,以免产生集中应∮力;且避免将楼电梯间设在平面凹角部位和端部角→区,如因考虑建筑功能而在此位置设置楼电梯,须设置剪力墙筒↓体进行加强处理。
偏心控制
(1)周边低层裙▲房可单边、双边或三边围合设置,应注『意考虑扭转效应,如裙房面积较小,主⌒ 楼相比其刚度也不大时,可进行偏置;当裙房面积较大且裙房边长与主楼边长之比大▽于1.5时,宜采用内置设置。
(2)尽量通过设计使独立结ㄨ构单元平面形状及刚度对称,减小刚度偏心,降低震害发◥生时的扭转影响。对于不规则建筑,须在对边、角ぷ部位加强配筋。
防震设计
(1)角部重叠设计区域易在中央形成狭窄部分,抵抗地震效果较差,应加大楼板厚度∩,增加板内配筋,另设斜筋增强。
(2)合理设置防震缝,尤其对平面布置负责且不对称的结构体系,可通过设置防震缝将结构体系划分为较简单的结构单元。
立面︻合理性分析
侧向刚度控制
高层建筑结构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控制竖向突●变
(1)结构设计体系追求结构刚度自下而上逐渐均匀减小,优先采用体形均匀的ξ方案,避免刚度突变。
(2)顶层较空旷房间会导致楼层侧向刚度和承载力与下部楼层差距较大,不利于抗震温度,须额外设◥置加强构造或箍筋全长加密配置。
风作用考虑
(1)降低↘风作用水平力,减小迎风面积,并在立面上适当位置开㊣洞泄风。
(2)降低风力形》心,优先选用下大上小的立面体型,减小高风压在高处的迎风◢面积并降低风作用重心。
(3)选用体型系数↑较小的建筑平面形状,增加外形光滑程度,避免凹凸角部过多。
(4)加大♂阻尼比或增多阻尼装置,减少振动影响,增强结构减震耗能效果☆。
综』合设计考虑因素
(1)优先选用延性较好的结构材料,增强变形〓能力。
(2)竖向构件尽可能连续,避免抗∑侧力构件间断。
(3)增加超静定次数,增加重要构件的传力线路,增加结㊣ 构赘余度。
(4)建立整体屈服机制,避免失稳破坏●,落实“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强埋件弱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