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巴赫——马丁?史岱菲尔德钢琴独奏音乐会
2017年1月22日 19:30上演
入场时间:18:30
开场时间:18:50
主讲人: 孙月 上海音乐学院讲师
* 网上购票门票的观众请提前至上海音乐厅售票处取票,
公益票观众请凭身份证取票入场
*本场音乐会谢绝1.2米以下儿童入场,已♀购门票概不退换。
钢琴家/马丁·史岱菲尔德
自2002年在莱比锡巴赫比赛中摘得头筹后,14年来钢琴家马丁·史岱费尔德已然成为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音乐作品首屈一指的诠释者之一。2004年,史岱费尔德々的首张专辑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由索尼古典唱片公司发行,一举名列古典乐榜单︼之首。
这张专辑被与1955年格伦·古尔德的传奇之作相较,更被授予古典回声奖(ECHO-Klassik)。此次成功之后,史岱费尔德又赢得了三次古典回声奖,并发行了更多专辑。2015年底,马丁·史岱费尔德发∮布了其最新专辑,内含莫扎特八岁时创作的《伦敦小品集》和后期的《第1、9钢琴协奏曲》(与萨尔茨堡◎莫扎特乐团合作)。
纷至沓来的音乐会使史♀岱费尔德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的重要音乐中心,并□有机会和欧洲、日本和美国的知名乐ξ 团合作。这些乐团中不乏慕尼黑爱乐乐团、圣马丁◢室内乐团、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捷克爱乐乐团和萨尔茨堡莫扎特乐团。除了经常在德◥国演出,马丁·史岱费尔德还在东京墨田三声音乐厅、首╳尔艺术中心、北京国家大剧院、维也纳音乐厅、维也纳金色大厅、苏黎世音乐厅◤、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等著名音乐中心演出。
史岱费尔德还是萨尔茨堡音乐节、莱茵音乐节、德国石▓荷州音乐节、罗肯豪斯音乐节、卢布尔雅那音▂乐节、埃希特纳赫国际艺术节、黑山舒伯特音乐节、以及格施塔德梅纽因音乐节的常客。对马丁而言,向年轻一代传递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及相关知识是尤为重要的,他常去学校向孩子谈论∏他钢琴家的工作并激励学生们。
曲目
Bach ?Chaconne From Partita No. 2 BWV 1004 (transcription:Stadtfeld) ??12’
巴赫 ?恰空选自《第二无◥伴奏小提琴组曲》(Martin Stadtfeld改编)
Bach ?Canonic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Frederic II.(inkl. Prelude und Postlude) 25’
巴赫 ?腓特烈二世主题卡农变㊣ 奏曲 (包括Martin Stadtfeld创作的前奏曲ㄨ与终曲)
?
------intermission-----???
?中场休息
?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with 14 canons integrated ?60’
巴赫 ??哥德堡◆变奏曲与14首卡农的整合版
*注:Martin Stadtfeld把哥『德堡变奏曲 ( Goldbergvariations BWV988)和 14首卡农 (canons on the goldberg groundBWV1087)进行了重新整合▅
?
*曲目以当日为准。
曲目介绍
复调艺术大↘师巴赫(J.S.Bach,1685—1750),是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浩如烟海,创作了除歌剧外,当时风行的各类体裁,多为功能音乐。与同时代被称为“手艺人”的音∑乐家一样,勤恳工作,服务雇主,教育子孙,感化同胞,荣耀上帝。其音乐深受教堂、路德宗及各国音乐影响,吸收18世纪流行的众多风格和形式,并使它们→发挥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巴赫音乐具有凝练鲜明的主题,层出不穷的创意,平衡紧张的对∮位,以建筑思维ζ 主导,配合无懈可击的技法,展现←出节奏强劲、形式简澄、规模宏伟的巴洛克音乐范¤式。其中一些代表性作品,成为该体裁在巴洛克时期的最高成就者,如器乐作品《十二』平均律》、《赋格的艺术》,声乐作品《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等。
?
巴赫 ?恰空选自第二无伴奏小提琴组曲(Martin Stadtfeld改编)
?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BWV1001—1006)被奉为小提琴“圣经”。这些作品意♀蕴深刻、形式多变、技术艰深,所用之对位技法可谓空前〓绝后,是巴赫克滕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
《恰空》作为《第二无伴奏小提琴组曲》(BWV1004)的压︽轴之作,是其中最受瞩目的作品之一,被后世音乐家改编成∞各种不同的表演形式,时至今日仍◥余热未消。
恰空,起源于民间舞蹈,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传入西班牙和意大利,进而受到了作曲家们的重视,逐渐发展成为变奏曲类型的∏体裁,并与“通奏低音”盛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部☆作品中,巴赫最■大限度的发掘小提琴之音乐语汇、表现手法和音响功能,使其达到如管风琴甚至是管弦乐队般的磅礴气势。其宏大㊣ 的规模、高超的技法、深刻◥的思辨和充沛的情感,是小提琴音乐创作的最高◣典范,更是最难以演奏的作品之一。
全曲由8小节※的主题及其32个㊣变奏组成,依调性可划分为三大部分:
1、? 第一部分(主题至第15变奏):d小调,运用连续附点节奏,呈现坚定有力的主题形象,并以五度大跳的╲音调表现高亢悲壮的情绪,此后的各变奏亦保持着基本相同的音乐印象;
2、? 第二部分(第16变奏至第25变奏):D大调,转入⌒平静舒缓的章节,伴随着密集音∏型、加速节奏,不断增强表现力度,使各变奏得以充分展开;
3、? 第三部分(第26变奏至第32变奏):d小调,为第一部分的浓缩№再现,使此曲带有三部曲式的意味。相较于张力饱满的第一部分,这一章节则是生动√而流畅,主题№再现于第32变奏,更为自由宽广。
?
腓特烈二世主题卡农变奏曲
《腓德烈二世主⊙题卡农变奏曲》选自《音@ 乐的奉献》(Musical offering,BWV1079),创作于1747年。该作品基于一个主题而生,此主题是巴赫1747年5月受卐邀访问柏林皇家宫廷时,由腓德烈大帝即兴弹奏的,在音乐史★上称为“御赐主题”。“御赐主题”除中间部分连〗续伴音下行外并没有显著特点,但巴赫以此即兴创作并演奏的一首三声部利切卡尔曲举座皆惊。巴赫返回』莱比锡后,因醉心于该◇主题,又依此主题创作了9首卡农曲、1首卡农ξ式赋格、1首三重奏鸣曲↑和1首利切卡尔。同年,作曲家〓将这13曲以《音乐的奉献》为标题出版。
《音乐的奉献》以同一主题为基础,虽乐曲数量卐众多、体裁不一、形式多样,却高度统一又各具特色,寻ζ 求共性与个性的碰撞——巴赫运用节奏◣变化(扩大时值、缩小时值、变奏等)、音高变化(模进、加花等)以及镜像对称变化(倒影、逆行)等多种手法变异主题,使每〓一首乐曲既保持相似感又充分独立。这部写Ψ 作技术严谨、结构布局合理、内涵阐释深刻的作品,是巴赫创作生涯◤中里程碑式的杰作,也是巴洛克时期键盘与重奏作品的典范,更∴是后世取之不尽的音乐财富。
卡农,意指“法则、规则”,是一种严格的对位模仿形式——以首先出现的主题声部为基准,随后其他声部对其加以模仿。在《音乐的奉献》中,卡⊙农占据了极大的比重,其形式又因对位技术的运用而多种多样,巴赫通过逆行▓卡农、倒影卡农、猜谜卡农〇等多种变化,大大丰富了这种体裁的可能性。
9首卡农曲依形式可分为有终卡农和声部无终卡农;以声部数量可分为二部卡∞农、三部卡农和四部卡农。此外,曲集中还「有一首被称作“卡农赋格”的作品,这是早期赋◥格曲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点在于上方双声部以五度音程调性关系,始终保持着卡农模※仿的关系,且与低▂声部形成对比。但上方声部保留着赋格中主、答题间的调性关系,且最终再现于低声部,故而归为赋格♀的范畴。
?
哥德堡变奏曲
?《哥德堡变奏曲》(BWV988)原名“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是巴赫于1741-1742年间应凯泽林伯爵之邀而作,以缓解其严重的失眠之扰,由巴々赫的高足、古钢琴乐师哥○德堡演奏,故而得名。作品原为大键琴而作,并在各段变奏标注指定键盘种ζ类。作为巴赫键盘艺术的巅峰之作,集合巴洛克时期欧洲多种舞蹈音乐的元素,涵盖巴洛克时期键盘作品的技术手段,并全面反①映巴赫音乐创作的特点。
全曲共分32段,G大调。巴赫以写给的妻子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主题再现于最终一章节,可谓首尾呼应。作为巴赫〖晚期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更具世俗性,集合巴洛克时期多种音乐体ω 裁,包括卡农、托卡塔、赋格、序曲等,展现巴赫对当时盛行♀体裁的掌控力,也反映了当时键盘音乐的技术手段,更体现了巴赫的即兴创作能力
巴赫遵循巴洛克变奏◆曲创作法则,使音乐与数学紧密结¤合。全曲结构对称、逻辑缜密,30个变奏可均等分』为两个部分。每三曲为一组,并依照“舞曲/赋格/序曲—托卡塔—卡农”的排列模式,其中9部卡农,又依顺序从同度至九度形式出现。
?
变奏1:具有明显的波兰○舞曲风格,声部中持续出现典型的波兰舞曲节奏型。乐曲可划分为两个乐段,且为对应倒影的关系;
变奏2:托卡塔,由两个素材发展而☆成,一为低声部模进的织体;一为高低声部下︾行音阶的呼应。整个变奏活泼精巧,生机勃勃;
变奏3:卡农,高、中声部以一小节为节奏差,作同度严格模仿。
变奏4:具有√帕斯皮德(passepied)舞曲性质,巴赫掌握其又被称为“快步舞”的特征,运用音程跳跃加以模仿;
变奏5:托卡塔,极具∏练习曲特征,大量16分音符的急速跑动,配合特意安排的带有大跳的8分音符,形成一种疏密和缓急的对峙,达到一种结构上的平衡;
变奏6:带自由声部的二度卡农;
变奏7:吉格舞曲风格,急速而活泼,其中附点节奏运用↘令人印象深刻;
变奏8:托卡塔,运用可模仿、倒影手法,使两个乐段形成对称的均衡结构;
变奏9:带自▆由声部的三度卡农,情绪较为平缓,带有很强的戏剧表现力;
变奏10:四声部赋格曲,较为※庄重肃穆,坚定有力;
变奏11:托卡塔,由交错的音阶、变化莫测的琶音和颤音△所构成;
变奏12:运用了倒影模「仿的四度卡农,基本主题以固定低音方式处理,使整个段落更具稳定性和逻辑感;
变奏13:具有主调音乐特ㄨ征,带有浓重的宗教意味,庄重而神秘;
变奏14:整部作品中技术最为艰深的一曲,要求极其灵动清晰的触键方式,演绎配】合大距离跨越的急速下行音型;
变奏15:上半部分最后一曲,仍是运用了倒影№模仿的四度卡农。转至g小调,带来压抑不安的情绪。段落终结在g小调主和弦三音上,给人以未完待续」之感;
变奏16:标注有“序曲”之名,开启变奏曲的下半部分。这一段落为【紧缩的三部曲式,结构工整,对比明显;
变奏17:托卡塔,动机为三度音程的模进形式,整个段落精神饱满、兴奋欢愉;
变奏18:带自由声部的六度卡农,且有加沃特→舞曲的特征。这一变奏结构对称、方正,坚定有力、动力十足;
变奏19:具有创意曲性质的变奏,较为简易,却颇有趣味;
变奏20:托卡塔,通过双手分解和弦的反向进行,营造了极其炫丽的音█乐形象;
变奏21:带自由声部的七度卡农,模仿↓声部间节奏差为两拍。转至g小调,使这一段落具有悲悯严肃之气氛;
变奏22:四声部赋格曲,回归G大调。核心为“上行四度”、“下行五度”音程进行,使音∩乐具有强烈的稳定感和归属感;
变奏23:托卡塔,极具炫技意味的段落;
变奏24:由自由声□部的八度卡农,较为安详宁静的段落,带有田园曲风格卐;
变奏25:整首变奏曲中最为缓慢的段落,速度标注为“adagio”(慢板)。最后一次转入g小调,段落无强烈戏剧张力,也不带宗教意味,而是营造极为宽广的安静淡雅的气氛;
变奏26:托卡塔,作有一气呵成的三音组音群,打破∮前一变奏舒缓宁静的氛围;
变奏27:二声部的九度卡农,为全曲最后一曲◥卡农,清晰明了,言简意赅;
变奏28:略带谐谑曲风格,巴赫发挥颤音技术,呈现华丽精致的音乐形象;
变奏29:最后一首托卡塔,乃全曲高潮部分,在前一变奏的铺垫下,通过和■弦颤音方式,营造一种大气磅礴的的音响效果;
变奏30:标题为“Quodlibet”(集腋曲),分别引用了两首德国的民歌——《我好久没和你∮在一起》和《卷心菜和萝卜把∴我赶走》)。巴赫将民歌以严格的复调形式揉进了“Quodlibet”中,高超的复调对位技术使这个变奏具有管风琴般的恢宏气势Ψ 。
?
巴赫 ??14首卡农套╳曲
?《14首卡农套曲》(BWV1087),约创作于1747-48年间,为一ㄨ部遗作。其手稿于1974年,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与一套巴赫修订过的《哥德堡变奏曲》一同被发掘。可谓是近几『十年来,巴赫研究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这两部晚期作品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同为G大调,且14首卡农曲皆是基于《哥德堡变奏曲》主题——低声部◥的前八个音(作为和声织体素材)展开。巴赫以⌒ 一微小动机,幻化成一曲曲对位精美、风格各异〓的卡农,乃是其晚期创作的特征之一。
卡农(Canon)是一种类似轮唱的作曲技法,同一主题先后在不同的声部进⊙入,并且须满足对位法的规则,即在横向旋律叠加的同时纵向构成完整和谐的和声。在这部作品中,巴赫仍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变换处▽理主题,如逆行,倒影,时值的增值与减缩。
巴赫喜好〗且笃信‘数字’及其象征意义,并常常有意无意地把某种数字加入他的音乐』作品,用来强化数字和音乐的内在联系和特别的逻辑内容意〗义。其姓氏名(B-A-C-H)依照字母表顺序,可写成数列(2—1—3—8),数列总和为㊣14,正是此曲卡农的总数。这与巴@ 赫在《赋格的艺术》(BWV1080)中,运用其签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最后一章节的四重赋格中,第三主题暗藏了巴赫签名,(将B-A-C-H按德语音名标△记为降si—la—do—还原si)。
《14首卡农套曲》涵盖了■大部分的传统对位技术,与半音性和声结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且写法▽精到堪称典范。所运用的繁复对位技术,既遵循ぷ规则又极具艺术性。其中紧接模仿从简至繁,有局部到整体之※趋势。所有乐曲均出自同一源头,使作品如同一首庞大的变奏曲。
如果≡觉得内容还不错,请点击右上角…,就能分享给朋友们。
关注微信官方帐号:上海音乐厅
加入我们,一起进入“古典∩音乐的殿堂”吧!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上海音乐厅官网购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