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船调,它可←能是世界上传唱人数最多的民歌之一。它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25首世界优秀民歌之一;它曾被“嫦娥一号”探月〇卫星送上太空;它曾被我国著名歌唱家唱到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美国林肯艺术中心,成为响当当的民族文化品牌。
??? 在百度搜索上输入“龙船调”,13万个选项顷刻间跳了出来,点击播放《龙船调》的MTV,青●山巍峨划过,绿水轻泛涟卐漪,喜船荡开一抹红晕,歌声引出无限遐思。一个边远闭塞的大山里,却孕育出一曲传唱世界的优秀民歌。那么,《龙船调》到底是怎样发掘的,它的故乡还有其见证人吗?日前,记者深入◆清江源头,努力探源这一民歌绝唱……
??? 《龙船调》的发掘改编过程
??? 龙船调浸透了浓郁的土家风ξ情和山野气息,尤其是经过专家的提炼后,成为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传唱的优秀民歌之一,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堪称土家族民歌①的典范。
??? “正↘月里是新年哪,依哟喂……”一曲传唱世界的优秀民歌《龙船调》,诞生在鄂西八百里清江的源头———利川。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少数民族人民都能歌善舞,不但有着古老而美丽的诗歌,而且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千百年的民族交融,巴蜀荆楚文化的交汇,造︾就了独特的山歌、民歌风格。上▲山唱山歌,劳动唱号子,结婚唱哭嫁歌,还有薅『草歌、放牛歌、砍柴歌……利川处处有歌,时时有歌,开口便是歌。
??? “传唱最广、名气最大的还是利川灯歌,‘龙船调’就是利川灯歌的代表作之一。”利川市委宣传部部长周▃峥嵘开门见山地亮明了“龙船调”的身份。
??? 和其他人对々“龙船调”的∮单纯喜爱不同↓,周峥嵘更多的是把“龙船调”当成了自己的好“姐妹”:现在传唱的《龙船调》,正是由周峥嵘的父亲周叙卿和他的同事黄业威整理改编而来。
??? 谈起《龙船调》的发掘改编过程,周峥嵘娓娓道来㊣:《龙船调》又名灯调、花灯、种瓜调、瓜子仁调,长期在利川市∞柏杨坝、汪营等地流行,系群众逢年过节划采莲船时唱的一首民歌。
??? 1953年,周叙卿到汪营区白羊咀乡采风,发现这些歌曲。周峥嵘说:“当时我父亲觉得特别有意思,就萌生了收集这调子的念头。”当年,周叙卿曾多次深入白羊咀乡,不断整理几ξ 个人所唱的调子加以提炼,重新填上歌词㊣,最终命名为《龙船调》。周叙卿又组织当地的一☉些民间艺人参加文艺汇演,《龙船调》开始小有名气。1957年,在周叙卿的指导下,利川民间歌师王国盛、张华堂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把散发着泥土芳香的《龙船调》首次奉⊙献给首都观众。
??? 后来,《洪湖◇赤卫队》的主要演员王玉珍又№把《龙船调》录制成唱片;1979年《龙船调》被收入《中国民歌集》,紧接着又收入《中国民歌精选》;再后来又听到一些著名歌唱家的演唱,一直唱遍全世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冠︼以“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的美名。
??? 利川所在鄂西并没有划龙船的风〖俗习惯,怎么会传唱“龙船调”呢?记者道出了自己的疑惑。“抗战时期,当时的省府西迁恩施,江汉平原最有代表性的民间文艺形式————‘采莲船’也随之在鄂西流传。由于山里本来就无莲可采,为图吉利,‘采莲船’在当地老百姓口中传成@ 了‘彩龙船’。”周峥嵘介绍∩说。
??? 利川市民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讲师潘顺福一直钻研土家族文化。他认为,无论从文学意义还是音乐意义来看,《龙船调》都有区别于其他区域民歌的显著特点。“《龙船调》的旋律美妙动听,是鄂西地区最典型√的传统歌曲特点之一。而歌词中大量◣使用衬词,尤其是衬词中的土家语留存,也是明确其民族属性的有力证据。”
??? “《龙船调》的开头带有明显的远♀距离打招呼似的山歌☆风味,它明亮而高亢、自由而直畅。随后的短句既有划船时的节奏感,也有演唱时的舞蹈动作感,令人感到清新活泼、诙谐幽默,有着很浓厚的生活气息。后面半★说半唱似的对白,就更加强化了这种①风趣诙谐的生活情调。歌曲最后的一段音乐,既有划船时唱劳动号子的形象,又有重新唱起山歌的形象。”潘顺福介绍说。
??? 如今,每年正月初,在清江源头、齐岳山下、河流沿岸,土家人→早就用竹子在沿河两岸搭起棚子。篷篷挤篷篷,摊摊挨摊摊。成千成万的土家小▲伙子与土家妹娃及看热♀闹的土家山民,头包织绵的帕子,身穿大袖大摆的新衣,腿缠绑带,脚穿花鞋,吹着“咚咚喹”,敲锣打鼓,鞭炮齐鸣,脚跟脚、肩擦肩地拥到清江两岸,进入赛歌场。九点钟〇左右,轰!轰!轰!三声土铳巨响,东岸西▃岸各自选一名能歌善舞的土家小伙子与土家妹娃登上赛※歌台,开始赛歌、对歌、盘歌,小伙子这方输了的便下赛歌台,另换一名土家小伙子上台赛歌,直到小伙子赛赢为止。赛赢的小伙子便划着轻舟,唱着《龙船调》过河与妹娃定亲,到清明时又划着轻舟,唱着《龙船调》接土家妹娃过河↙成亲。《龙船调》也就成了土家族这一习俗中绝不可少而优美的恋爱歌曲。
??? 万口传唱《龙船调》
??? 柏杨々灯歌的传承现状是,老一辈人自不╱用说“三天两头不唱◤歌,喉咙好像→虫在梭”;小孩子在家跟唱歌,山民◆歌也已进学堂;年轻人虽然唱现代★歌,也会在老一辈影响下学唱一些山民歌。
??? 要寻《龙船调》的根,溯《龙船调》的源,自然免不了要到」最初传唱的柏杨坝镇。
??? 记者决定踏访柏杨坝镇。由于从恩施州政府出发时已较晚,抵达柏杨坝街头的时候,已是黄昏。“正月里是新年呢……咿哟喂……妹娃儿去拜年呢……哟喂……”刚一下车,婉转悠扬而熟悉的《龙船调》便从商店里扑面飞出,让记者一身◤的疲惫无踪无影,连走路的脚步也分外轻快起来。
??? 天色逐渐暗了下来,在宾馆◇住下,
??? 枕着不断从窗■户飘进的阵阵歌声,不知不觉地入眠。第二天一早醒来,传进房间的,仍是那熟悉的歌声。
??? 早餐之后,踏着《龙船调》的节拍,记者驱车来到当地的著名景点大水井,村里@ 的民间艺术团正在给游客表演原生态的“舞龙船”。
??? 在恩ω施州民俗专家谭宗派的指点下,记者在鼓乐伴奏的队伍中找到了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聂成老人,他12岁学唱灯歌,会唱200余首民歌。据他介绍,柏杨村“民间山民歌队”是自发组成的,但是州文联授了牌,现有队员近〓60名,大多是土生土①长的。他们从小生长在这个传统民歌的社区里,耳濡目染,都可以唱上几十首。既然到了《龙船调》的故乡,自然是从《龙船调》开唱。
??? 只见∩队员中站出一位身着枣红色唐装□ 的指挥者。一问,得知他是聂成的得力搭档,名叫全友发,现已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利川灯歌传承人”。他一边点名谁领谁合、谁准备下一首,一边跟我们自◆豪地说:我们唱的山歌民歌都是最早的没有进行过改编的。改编的《种瓜调》即现在的《龙船调》因地方不同、说词道白不同,有几百种。在这里,我们爱唱的还是原生态的《种瓜调》:
??? 正月里是新年,瓜子〇才进园;
??? 二月里↑是春分,瓜儿立了根;
??? 三月是清明,瓜儿成了¤林;
??? 四月是立夏,瓜儿上了架;
??? 五月是端阳,瓜儿把芯上;
??? 六月三伏天,瓜儿红半边;
??? ……
??? 唱得兴起,聂成和全友▃发换上服装要到院子里去唱『一回灯儿,聂成亲自扮演艄公∞。嘿,这一唱不打紧,记者又发现两个角儿。一个叫刘林安,是聂老的另一位老搭档,蓝布衫罩着他硬朗的身子骨,一看就∏是位农民歌手。他与聂、全三位老艺人都快∑ 70岁了,几位老人从小一块儿长大,一块儿种瓜劳动,一█块儿唱歌娱乐。还有一位重要搭档叫陈文菊,60多岁了,14岁开始学灯歌,是柏杨镇第一批女性扮唱彩龙船中幺妹的角儿。她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与聂老搭档演出的灯歌名叫《正月有个节↙》。正是有这样一批执著的民间老艺▼人坚持唱了半个多世纪,才唱出了今天的《龙船调》。
??? 高手出马,果真不同凡响,随着打击乐的阵阵响起,只见“艄公”、“幺妹”们或随船飞旋起舞,或随船踏歌翩跹进退,观众们喝彩『者有之,合唱者〖有之,鼓乐︽声此起彼伏,情景十分热闹。
??? 一位名叫甄远秀的村←民告诉记者,柏杨民歌主要有山歌、小调、风俗歌及孝歌,其中以小调中的灯歌最为丰富,《龙船调》是灯歌代表作。村民们一般落雨时在家唱小调,上坡忙活路就唱山歌,过年玩灯、划彩龙︼船就唱灯歌,平时只要◣有人排(领)了头,大伙儿就会热火朝天地跟着唱。自己18岁就从百里外的四川清水嫁了过来,现在已54岁了,娘家那边主要唱高腔山歌,嫁到这边来才学唱的灯歌。
??? 对于流传于当地的山民歌,聂老可谓如数家珍。他说,这些源ぷ于劳动而在田间地头创作的歌曲其实都很动听,虽然有的歌词粗糙了一些,但稍经加工整理便是相当不错的作品。交谈中,他不断地╳向记者展示他搜集整理出来的作品,间或还用各种唱腔表演一两段,唱完了,他再笑着解说:“这是‘川山号儿’”、“这是‘落魂腔’”……
??? 现在的《龙船调》已成系列,三位民间艺人各自珍藏着多◥年搜集整理的歌本,最多的↑一本有130多首。如在利川原生态
??? 灯歌20首精∞选光碟中有首《鸦雀嘴巴√喳》与《龙船调》就是一个ζ腔调,只是没有说词“嘿哟佐”。又如从正月观灯唱起的就有《约郎歌》、《望郎歌》、《探郎歌》等等,一般都是男女对唱,衬词合唱,气氛热闹,很好听。
??? 柏杨灯歌的传承现状是,老一辈人自不用【说“三天两头不唱卐歌,喉咙好像虫在梭”;小孩子在家跟唱歌,山民歌也已进学堂;年轻人虽然唱现代歌,也会在老一辈影响下学唱一些山民歌。
??? “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这些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从国家到地方都在想方设法进行保护,像我们村里,每年也都会挤出三四千元资金投入到我们农民艺↑术团,保证我们的各种表■演活动顺利开展……”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被确定为保护区之前,因为有着一个效益可观的村办企业,村委会每年都会拿出一笔不小的资金投入到文化活动中。在经∏费得到保证的情况下,聂成和他的艺术〗团成员才得以经常在各种场合开展演出,在这些山民歌失去“田间地头”传播的『环境后,以另一种方式较为常态地保存下来。
??? 在柏杨坝镇,记者发现不少小孩子都会唱几首“龙船调”,一◆问才知道,该镇的柏杨民族小学如今也已成了这些山民歌的重要传⌒承平台。校长↙董玉明努力把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舞蹈△一步步地引进校园,在聂成等一批乡土艺人的辅导下,学校里如今已做到了“人人会唱龙船调,个个会跳清江舞”。
??? 婉转爬升《龙船调》
??? 《龙船调》作为利川一张特◣色名片,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一定要千方百计加以保护∑和传承,把《龙船调》这个品牌做大◎做强,使其真正成为民族文化的名牌、招々商引资的招牌、经济▼发展的品牌。
??? “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在利川,游客每到一个景点,导游小姐就会用甜美的嗓子唱出这首民歌,“我就来推你嘛!”很多游客↓都会附和着应答。这首歌唱出了土家姑娘的热情大方,唱出了土家汉子的粗@犷豪迈,让人听一遍就终生难忘。一位从北京来的游客告诉记者,他每次到利川来,都会和导游小姐对唱山歌,那是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在利川各大景点,记者不时听到外国游客用不太流利的中国々话唱起了《龙船调》。
??? “我们①要将一首歌打造成一个大产业。”利川市委书记谭志平说,《龙船调》作为利川一张特色名片,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把《龙船调》这个品牌做大◎做强,使其真正成为民族文化的名牌、招商引资的招牌、经济发展的品牌。
??? 2004年,市政府斥资100多万元,向国家工商总局申报《龙船调》系列商标45类,实行整◣体注册,几乎囊括所有的商品。
??? 2006年,。该邮票16枚一套,上面有利川市腾龙洞、大水井、水杉王、鱼木寨景点照片和《龙船调》商标,被许多收藏爱好者视为珍品。
??? 2008年,该市又拨专款20万元,着力挖掘整理《龙船调》系列民【族民间文化,进一步丰富品牌内涵≡。今年,该市正积极筹备首届中国《龙船调》艺术节,力争把这一民族文化品牌进一步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 文化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一经开发利用就显示出无穷的魅力,并转化为有形资产,有力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正是凭着在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龙船调》成了利川市对外招商引资的一块金字招牌,吸引着外商们的投资目光。
??? 近年来,该市先后举办了民歌艺术节、经济文化交流会◤〇、千人同唱《龙船调》等大型文艺晚会,一些知名演员来到利川,亲身感受优秀民歌《龙船调》的魅力。通过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该市共签约项目40多个,引进项目资金10亿多元。
??? 2003年3月,香港弛生贸易有限公■司、安徽黄山中安经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与该市签订合资开发旅游资源协议,计划总投资1.5亿元打造腾龙洞风景区▽。
??? 为了进一步丰富《龙船调》的品牌内涵,利川挖来了黄山风景区管委会的精英团队,以主打节目《龙船调》为主,精心打造了几台民族歌舞节目,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特别是腾龙洞风景区在洞内打造了一台土家族原生▲态情景歌舞《夷水丽川》,有原汁原味的《龙船调》演唱和民歌对唱,受到游客的广泛好评,已成为该景区最主要的景观和卖点。
??? 如今,腾龙洞景区已打造为国家4A级景区,成为中国旅游洞的极品,每年接□ 待国内外游客10多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近2000万元。
??? 正是看好《龙船调》的美好前景,2008年,湖北经天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对利川水莲洞△进行全新打造。如今,该公司开发建设的龙船水乡景区已正式开门迎客。
??? 借着《龙船调》的名气,该市每年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经贸洽谈会、产品博览会、旅游推介会、招商引资会等,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签约了一大批项『目,吸引了一大批外资,拉动了该市相关产业的大发展。
??? “歌儿唱到哪里,产品就卖到哪里。”一首《龙船调》,在利川已有多家企业借它为产品注册,“龙船调”牌豆干、“龙船调”牌莼菜等先后成为省内外知名产品。
??? 特别是产】于《龙船调》故乡的土家族传统土特产品柏∮杨豆干,多年来一直是提篮小卖。后来,该镇一家企业借用“龙船调”注册商标。从此,柏杨豆@干伴随悠扬婉转的《龙船调》,进入武汉、广州、哈尔滨等各大城市,还漂洋过海销往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 经过一番打造,《龙船调》的保护和传≡承已站在“飞得更高”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