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戏曲与歌剧的差异》系列的最后一篇了,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篇,说一说这两种戏剧在创作方式上的不同。
有学者就歌曲与戏曲的创作差异提出:歌剧的创作是专业创作,戏曲的创作是民间创作(言外之意就是一个专业,一个业余)。我觉得这种说法不是非常准确,因为专业创作的界定应该是指“专门从事这一领域的人所进行的创作”,那么从这一解释出发,戏曲的创作人员同↓样专业,即便是那些文人参与度不高的小剧种也是如此。也许戏曲作品∞的创作者没有上过音乐学院,但是由于他们长期与此打交道,自然也就成为了专ぷ业人员。事实表明,现今中国的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作曲者根本无法进行戏曲音乐创作,他们对此表现得非常外行,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根本不了解戏曲。
那么既然歌剧与戏曲的创作都属于专业创作,二者的区分又在哪里呢?我认为表现在创作方式与理念上。
歌剧的创作讲究独立性,无论是音乐还是表演都各自不同,可以说每一部歌剧在表达元素上都有专属于自己的东西,同一作曲家写作的作品,尽管在■音乐风格上难免类似,但是依然尽可能保持各自音乐的独立性,因为歌剧作曲家重视每一部作品的创新性,并不愿意复制自己。
歌剧的每一部作品在∩音乐与表演上的高度独立使得观众在欣赏过程中总是充满新鲜感,在长期的发展中,也使得歌剧艺术日渐丰富多样。
戏曲则在长期的发展中变得高度程式化,简单地说就是发展出许多可供选择的预制模块和公式,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律套用到不同的戏文故◆事中去,亦不失为一种简便高效的创作方式。
其实严格●来说,程式化几乎是所有艺术体裁发展到成熟阶段都会出现的特点,比如西¤方古典音乐中的协奏曲,通常是三个乐章,速度布局是快—慢—快;再比如交响曲,从海顿时代开始确定为四※个乐章,速度布局通常是快—慢—快—更快,海顿甚至还规定了每一个乐章的曲式结构与音乐风格。
?
“程式”本身是艺术体裁长期发展与提炼的结果,代表着约定俗成的经典表现范式。
歌剧其实也形成了程式化的表达手法,比如每一部歌剧开场之前一定要有一段器乐序曲作为开导,幕间要有▼器乐间奏,唱腔分咏叹调和宣叙调,各自具有不同的戏剧功能等。但是,歌剧的程式化如果与戏曲相比,就㊣ 有点小巫见大巫了。因为戏曲几乎处处都是程式,它表现在音乐、表演、化妆、服饰、唱词等所有的元素中。
比如服饰与化妆,不同性格、身份、年龄◥的角色有不同的穿戴与打扮,观众即便完全不了解剧情,也能够从这身行头中判断出人物的基本信息:
这位帅锅一看便知:年轻,鲜肉一块;读书人(穿戴文雅,手拿折扇),面带桃花,性情大多浪漫①风流,富有书卷气。
这位嘛,绝对的坏女人,职业不是媒婆就是老鸨,要么就是一肚子坏水的、超级十◆三的骚货、长舌妇。
有的时候,一个穿戴上的小细节就能让你判断出人物的性格,比如官员的帽翅:正直的官员用方翅:
贪财的狗官用圆翅(形似铜钱):
戏曲的音乐也是高度程式化的,中国各剧种都在各自流行区域的地方民间音乐与方言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基本曲调群落,这些基本曲调按照风格的不同被程式化地用以表现不同的情感与情节,然后将其通用于不同的戏文作品中,是一种高度公式化的音乐创作手法。比如戏曲中的器乐曲牌,当表现人物出门、行路时便常演奏【小开门】;表现急走演奏【急急风】,表现武将登场亮相使用【四击头】;表现吊唁场▼合演奏【哭皇天】。这样的音乐创作方式如同搭积木,非常便捷,与歌剧独立性的创作方式截然不同。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戏曲各剧种音乐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那些优秀的戏曲艺术家总是试图突破传←统程式,赋予它自己的独立理解与创作,不过与歌剧从一开始就寻求全新创作的过程不同,戏曲创作中的演变比较缓慢,其变化是建立在对传统程式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渐变,用梅兰芳先生的一句话说就是“万变不离其宗”。
戏曲的程式化最为集中地表现在行当的设置上,所谓行当就是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格不同所给予的程式化划分。不同的行当在表演、穿戴、音乐的要求上都各自不同,形成一整套系统的范式要求。
比如老生,扮演的都是颇具阅历、有城府的老男人(也包括心理年龄比较老的个别小鲜肉,比如赤壁之战中的诸葛亮,时年27,心理年龄堪比72,划入老生),装扮上,老生统统要挂胡子,步态与身段要有持重感,显得端庄苍迈,发声不用小嗓,全用真声,且位ㄨ置要靠后靠下,方显出人物的年纪。
再比如花脸(也叫“净”),一般扮演的都是性格粗豪的人物:
一看这张花猫脸就知道这厮一定性格急躁,再加△上阿拉伯式的大胡子、胸前那串看上去能把脖子压折的大珠子、高耸的∞肩膀(非常健美,肌肉男)、理胡子时的那副大手掌,活脱脱一个鲁莽之人便跳跃出来了,这厮在戏中的身份——《野猪林》中的鲁智●深。花脸要求动作角度比较大,显得粗犷,声音多喉腔共鸣,声若洪钟,气宇轩昂,显出人物的豪气。
根据不同的戏剧人物,戏曲脸谱在色彩和线条图案上有所不同,中国人所谓相随心生,一望面色、五官便可知其人性情,这些面相理论被戏曲程式化地运用于人物的ξ 化妆造型中,比如曹操那张阴森恐怖的水白脸:
惨白的脸上点缀着几颗大痦子(还都长在凶险的位置上),好不奸诈阴险!
包拯那张著名的煤球脸,黑压压中透着杀气,更带着铁面无私的正气:
戏曲的程式化是在长期发展中的艺术沉淀与凝练,一旦掌握了其中的规律,欣赏起来便十分容易。许多年轻人说看不懂戏曲,其实只是因为不解其中的程式规╲律罢了。
结束语
东西方的戏剧分别植根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与文化土壤,它们都是№人类戏剧中的瑰宝,在文化价值上互相不可取代。通过对东西方戏剧→的比较,我们其实可以看到东西方人不同的审美、价值观念、生命态度、思维方式与哲学理念,西方的歌剧与中国的戏曲犹如屹立在世界东方╱与西方的两座戏剧高峰,各自呈现出不同的风景与情趣,书写着不同的生活与感悟,但却抒发着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
最后,沥姐希望您能常常走进剧院观看戏剧,去现场感受歌剧与戏曲的魅力!尤其是中国的戏曲,年轻人对它的了解少之又少,而其实只要您近距离地观赏过一次,就一定会被它的美所折『服!
感谢百度图片搜索!
爱音乐、爱艺术,爱美,敬请关注沥姐说!
???
?????如果您觉得这些文字有价值,敬请分享,让更多的人阅读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