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佛:这个「佛」字,是每一部经典第三炮。第一炮「如是我闻」,第二炮是「一时」。那么师父在解释「佛」字的时候,一般是按照「如来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到后面再具体解释。「如来十号」是诸佛通号,是从十种不同的角度来解释什么是「阿弥陀佛」,什么是「如是我闻」,什么是真心本来面目。
在这里简单解释,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觉悟到万法即是我,我即是万法,这是「自利」解脱;觉他,是出世教化众生,为什么要「觉他」啊?众生还在迷惑↓中,要来成就一切众生;觉行圆满,「觉」仍然是「自利」,「行」仍然是利他,「圆满」,怎么圆满呢?十法界一切万法无一法不真,无一法不如,无一法▓不是ぷ我,无一法不是他。这里的「佛」呢,特指当年的。
下面一个字叫「住」。按照如来真实义,唯有《法华经》讲「住」,其它经典是讲「在」。但是我们发现,其它少说也有几十部经典也用「住」,有些同修№提出疑惑。比如人们见面会经常讲:「请问您家住哪里←啊?」「您在哪个单位工作啊?」所以,「住」是表根本,「在」是表权宜。
王舍城耆阇崛山中:「王舍城」是当年印度摩羯陀国的都城,摩羯陀国的国王叫频毗娑罗王,也是佛的在家弟子。这个「王舍城」呢,我们先从方便法来」解释,它有两个美丽的传说,对解释佛法真实义也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体现出佛传法地点的殊胜,怎么殊胜法呢?先讲第一个。
在古印度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国王生下一个Ψ王子,但是这个王子生下来是两个人背靠背,两个脑袋、四条胳膊,四条腿,奇形怪状。国王以为是妖怪,怕他祸害人类,把他一劈两半扔到荒山野外。一个罗刹鬼看不过去,就用神通把王子复原,用自己的≡乳把他喂大了。所以王子长大以后,把当时的印度万八千国,通过武力征服而统一,把这万八千国王就全部集中到「耆阇崛山」中。干什么呢?也不◤杀害他们,给他们养老。一开始房子很简陋,结果连遭七次大火把茅草棚都烧掉了,于是国王发慈悲心,另外建造了城市住宅区,所以叫「王舍城」。
另外有个传说呢,也是在很古远之前,有一位国王叫→班足。由于人类尚处于野蛮时代,国王上山打猎与一只狮子发生了两性关系,因此狮子生下了一个王子,还把这王子背到了皇宫。这⊙个王子他既有人性又有畜生性,非常残忍,特别地贪吃,每天都要换一道菜,所有的菜都给他吃尽了以后,就没有办法满足他的食欲了。后来一个大臣在城外发现一个弃婴,他心里一动,捡回去给太子吃。但要吃人肉的话,不可能每▓天都有死小孩扔来供他吃,因此就逼着「大臣把活的小孩来供养他。,有一千个小国的国王联合出兵,强迫国王把这个王子囚禁起来,「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失去民心,将来还怎样治天下?」
后来这个王子与山神勾结约定:「你帮助我能够夺取国王的位置,我就把这一千个王用来供养你。」所以当他取得王位以后,抓捕了九百九十九个国王,漏掉一个,叫普明。过了一段时间,普明㊣国王找上门来自投罗网,这国王讲:「我正要找你,你上门来找死啊!」普明讲:「我可不怕死啊!我怕死还跑来找你干什么?」「那你来干什么了?」「我在学一个〓法,等学完⌒ 以后,我再来送死,行不行?」那国王讲:「不行!那谁能找到你啊?」普明说:「这次你没有找我,我不是来了吗?」所以国王一想也对,他既然第一次敢来,那第二次╲还会来,所以就特意放他回去。多日以后,普明国王学法圆满了,又来见国王,并传于他明心见性之法。所以他不仅赦》免普明,而且把这一千个国王统统释放,然后就说:「你『们每人刺一滴血意思意思,来▅供养山神。」
大家可不要把这个神话传说看得那么糟糕,净看它的阴暗面,这里的法理奥妙无穷啊!像野兽那样的恶人,都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何况我们这些行善断恶的@修行人?一旦明白宇宙人生真理,能不能成佛啊?能!所以这个「王舍城」呢,也叫「王赦城」。所以有些经典叫「王舍城」,有些经典翻译为「王赦城」。那如果♂翻译成「王赦城」的时候,我们就是后一种说法。但一般地来讲,我们〒兼顾圆融这两种传说。
耆闍崛山:翻译成汉语,叫灵鹫山。灵鹫是一种大鸟,这种鸟很有智慧。因为这个山的形相就像一只灵鹫。讲到这里,我们要会相归性。「王舍城」是表「涅槃城」,表法身坚固而不可动摇,灵鹫山是表无量万法;也可以把「王舍城」说为「心法」,「耆闍崛山」说为色法;或者「王舍城」表「正报」,「耆闍崛山」表「依报」,「依正不二」。
这个「中」,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万法都是一个圆融的本体,万法都是一个大光明藏,大家注意!阿罗◇汉证到人我空以后,看到张三、李四、王五、山河大地,认为都是他的心变出来的,在《楞严经》被判为大我慢。可是佛菩萨明白,无量的万法都是一个心。许多人对这个问题很难突破,如果你还有迷惑,就好好把做梦观照清楚。在梦中张三、李四、王五各有各的ζ肉身、思维、语言,是不是都是做梦的一个人一个念在变现的?佛法讲到这里,「唯智能入」。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出家人落发以后,年满二十⌒ 岁,出♀家修行两年,机缘成熟方可受三坛大戒,成为「比丘、比丘尼」,但必须要「明心见性」。
「比丘」含三义:一者,乞士。「乞」表下贱;「士」表高贵,高贵的叫花子,它有双重含义。印度民族盛行修行,对出家修行人非常恭敬。佛陀规定僧人托▓钵乞讨为生,既可以破除贪心,又可以破ω 除贡高我慢,并作众生福田。也有解释「乞士」为「上乞佛法,续佛慧命;下乞衣食,维持生命」。那◣在我们中国,由于佛法是由皇帝礼请而来,对出家人生活待遇很高。寺院是由国家』拨地,并且管理地产。二者,破恶。「破恶」就是破除我们的烦恼习气,保护好身、口、意这三业。三者,怖魔。出◣家人登坛受戒时,三师七证问:「汝是大丈夫否?」回答:「是大丈夫。」那女众∩受戒也是这样回答。「大丈夫」是带有承担如来家业,教化众生的含义。再问第二句:「汝发菩提心否?」回答:「已发菩提心。」这个话铿锵有力啊!「发」是成就的意□思,表示已经「明心见性」,否则他不会舍下一切的□ 名闻利养来佛门中修苦行。这个时候,地行夜叉上报空行夜叉,空行夜叉上报天行夜叉,这个天行夜叉在第六∑ 层天,报告波旬魔王:「三〗界又少了一名众生,佛界又多了一名菩萨。」魔王听到汇报以后,生烦恼。他是出于本位主义,不愿意人才外流。
藕益大师明心见性以后退掉比丘戒,一生叫◢菩萨戒沙弥。怎么叫「比丘」?只有拿如来正法这个标准,自己来衡量。当然,在家人不必在名相上执著,出家人对这个问题应该慎重。所以藕益大师退戒,也是为了以此现身说法。
「比丘」加个「大」字,含二义。一者方便说为万二千比丘,根机深厚,影响力大,地位尊贵;二◆者从根本来讲,这些比丘都是回小向大,外现声闻相,内秘菩萨行。
万二千人俱:佛的常随众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么这次是佛在临终之前要传《妙法莲华♀经》,所以将在各地弘法一方的▽众多弟子全部召集回来。佛法不离世间法,最后之教,临终遗嘱,该到的都ω 要到。
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阿罗汉」在这里是表果位,前面的「比丘」是对照为在因地修行。所以这里介绍的那一万二千个比丘都已证得阿罗汉。「阿罗汉」含有三义:
一者,应供。这里的「应」解释为道交感应、因果报应。方便说为阿罗汉已经是超越轮回的圣人,理所当然接受人天供养。其实「应供」也是基本法,不仅阿∏罗汉、佛菩萨,一切天人鬼神大众都是应供。应什么供啊?应自己对自己和一切周边环境的※供养,而得相对的报应。善待他人,善待一切万法,你得善报;反之而受恶报;你以佛心待己待人,对待一切万法,你受佛菩萨果报。这就是讲「华开莲现」。在《楞严经》说为「当业轮转」——当ξ恶业轮转为恶报;当善业轮转为善报;当佛菩萨之业轮转为佛菩萨之报。
二者,杀贼。这里的「贼」涉及到肉团身五蕴四大,这︾是我们无量劫以来最大的敌人,所以把它看破,放下,当成仇人一样。这个肉团身不是我,是「我所」,是我利用的一种工具而已。
三者,无生。无生:证得自●在的灵体,可以独立于肉团身之外,而自在无卐碍。然后在证道位就知道,这个肉团身无量劫以来的生死都是虚妄的,生生世世的这个肉团,就△好比是衣服而已——隔三差五换一件。但是穿衣服的人,他死了没有?生了没有?没有。是打这个比方。果真听◆得明白,我们当下解除对于死亡的恐惧。再比如,拳头变成手掌,拳头灭了没有啊?手掌当下就是拳头啊!手掌生了没有啊?也叫「无生法忍」。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这里涉及到「阿罗汉」的四个等ω 级。
一是初果罗汉,也叫须陀洹。初果罗汉破除〓了身见,明白人有来世,不Ψ 生不灭的道理,懂得生死是一种因♀缘法则,你就证初果罗汉。他的功德:第一,永远不落三恶道;第二,七次往返人天。二果罗汉叫作斯陀含,还要一返人天。三果罗汉,叫作阿那含,也叫作「不还」。怎么不还呢?他在天上最后◎一生,再也不到人间来;或者在天上只有最后一生,如果圆满以后天上也不来。因为二十八层天都是凡夫天。那么这里⊙的「诸漏已尽」,一定是指四果罗汉,也叫阿罗汉。这个「漏」主要是指在三界六道中的粗重粗浊的见、思这两种烦恼。「见」,一般地对应于世间法里的世界观,他懂得了人没有生死;「思」就是我们︽的烦恼习气,杀生、贪、嗔、痴、慢这些粗重的烦恼卐没有了。无复烦恼,就是「诸漏已尽」,这两句话是一个意思。
逮得己利,尽诸有结:「逮」就是「得」,「得」就是「逮」。指四果罗汉已经成就了自▃己的功德。尽诸有结,「尽」在这里解释为断除了一切的「有结」。这个「有」呢,既可以笼统地解释为三界里的见思烦恼;也可以细讲为三有、九有、二十五个有。
所谓「三有」,就是把六道分成三界——欲界、有色界、无色界。欲界包括人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包括六层天,第六层天往下都叫欲界,此界众生对五欲(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非常执著。
从第七层天到第二十四层天,叫有色界。有色界的天人◥不需要通过男女生活来生儿育女。利用禅定功夫,由下层天往上实行生命的进化,越往上越殊胜,自己生自己,从下面一层天生到上面一层天。天人几百万岁,身体都净如琉璃。
还有另外一种天身更加殊胜◥,也就是从二十五层天到第二十八层天,叫无色界天。他嫌有色界天人这种肉身拖累,不自在,故证得一个灵体,跟「阿罗汉、辟支佛」很相似,但是阿①罗汉、辟支佛那个灵体永远不会六道轮回。而无色界天人福报满了以后还要往下落。原因即在于,天人修的是凡夫∏禅定,他以一种强烈的意识心命令自己,这个肉身空空空⊙……就想这肉身没有,但是他烦恼没有除,贪、嗔、痴、慢、疑还在;而阿罗汉、辟支佛是通过艰苦的修行把贪嗔痴慢疑,杀盗淫妄酒这些粗重的烦恼习气全部破除,所以他永远不落六▂道轮回。如果愿身再来,又当别论。
有色界天十八天,禅悦胜过男女之欲的快乐一万倍!欲界众生最难放下的就是男女生活。我们要权衡利弊啊!要修行啊!男女生活不断,你都超不过第六层天▂!欲界六天还有夫妻生活,但比起人间来不知道要文明多少倍。第四层天、第五层天、第六层天的天人,他们笑一笑、看一看、手拉一拉就满足了,而且就能生儿育女。
也有的把它说为「九有」。欲界一个,有色界四禅天是四个,无色界四空天也是四个,叫「九有」。这九有也是从九个方面来划分众生的类别,都有各自特殊的烦恼。
「二十五有」呢,地狱、饿鬼、畜生和阿修罗道,叫四有;以须弥山为中心,分四大部洲,也是四有,地球在南瞻∞部洲;四禅天加四空是八有;再加欲界六层天这六有,还有带有特殊性的一个无想天、一个五不还天、一个大梵天,一共是二十≡五有。
那么无想天的天人其实包含在四禅天中,他修无想定,也能得到四禅天的大福报,但是福报完了以后下无间地狱。现在有些人把修禅定偏离成无想定,或者开天眼、开天耳,在动相◥都还没有破除,就自以为是。大梵天是指一种外道,这种外道把这大梵天看成是一切▓万法的主宰、看成是佛、是上帝。「五不还天」是三果罗汉寄居之处。
这是「尽诸有结」的「有」,讲到这里。「结」就是烦恼,障碍我们开智慧、证涅槃。「有」即是「结」,「结」即是「有」。
讲「尽诸有结」也好,「诸漏已尽」也好,「无复烦恼」也好,一般地都是在介绍四果罗汉以上的境界。当然这个烦恼,这个「结」,这个「有」啊,既通大乘也通小乘,但最低保障△线是解决了三界六道里粗重的见思烦恼。如果讲大乘,那就涉及到阿罗汉、辟支佛破除尘沙烦恼以后明心见性,尚有四十一分无明微细烦恼需要破除;包括等觉菩萨的生相无明,都叫「有」,都叫「结」,都叫烦恼。
心得自在:心得自在,身必然就得▓自在;身得自在的人,你心不一定↙得自在。身得自在的人,你在某一个时空点,可以说为心得自在←,但是不究竟。这个「自在」的含义我们要☆明白,是讲自在自在,再也不会为自己、为名闻利养去生烦恼、打妄想。
?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Ψ、阿?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ㄨ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
从这里往下█,介绍的代表。要注意,以欢喜心跟听故事一样来学习,你容易进入境界。但是,每一个菩萨的公案,都是现身说法,启发我们修行的智慧。要放心,把每一个菩萨就当成是你自己。这就是修行,这就是微妙法〓。懂了以后讲给别人,这也是讲经说法,度化众生。
?
阿若憍陈如
?
五比◤丘之一,婆罗门种。「阿若」是名字,讲全了,叫「阿若多」,译作已知、无知、了本际;憍陈如是姓氏,译作火器。在无量劫以前,这个憍陈如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歌利王。佛得道以后,首先度他。因为佛》在因地发愿,得道以后首先要度化自己的恶缘。佛讲了小乘的苦集灭道这四圣谛法门,憍陈如当下证阿罗汉果。
?
摩诃迦叶
?
译作「大龟氏」。他的先祖修行,有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所以叫「龟氏」。「摩诃」可以解释为「大」,因为在佛的弟子中姓「迦叶」的人太多。这个迦叶因为是佛的大弟子,所以叫「摩诃迦叶」,属于是「头陀第一」。「头陀」译作「抖擞」,即去除尘劳烦恼。
修头陀者有十二个规定:(1)要选择空闲的地方;(2)要过托钵的生活;(3)次第乞食不】择贫富;(4)每天日中一食;(5)要适量饮食;(6)午后不得饮浆;(7)要穿粪扫衣;(8)只有三身ㄨ衣∑ ;(9)要常树下坐;(10)要常露地坐;(11)要在坟间坐;(12)要常坐不卧。
我们要懂得珍惜福报啊!几十个人睡大通铺,是不是很卐苦、很乱七八糟的?可是比起佛菩萨老前辈来看,我们现在是天堂啊!而且人多在一起,是不是很快乐,很自在啊?往往就能以此更好地调整〓我们的心态,就看会不会用心〖,修行人要了生死啊!
但是佛也规定,这十二种苦行你任意选择其中三项,你就叫苦⌒ 行僧,可是摩诃迦叶他全部修█,所以叫「头陀第一」。这个第一▓还有缘故。摩诃迦叶是当时印度的一个婆罗门贵族,大富翁,他把所有的家产来供养三宝、供养穷人、放生等等。他皈依佛剃度的时候已经一百多岁。富贵而入道,年老修苦行,我们作何感慨啊?讲老实话,就是过去皇帝国王↓的生活标准,都不及现在啊!我们要当心呐!虽然时代变了,成佛的标准没有变。把多余的钱财用来供养三宝,用来办慈善╲事业,这是菩萨道。
摩诃迦叶还有一个别号,叫「饮光尊者」。关于这个别号的来历,有一个公案。久远劫前有一讨饭女,为了求佛∩加被,每天佛前礼拜。礼拜时,她看见佛脸上的金脱掉一块,心里很难过,心想若我有了钱,一定要为佛装金。她发了这个愿马上就有感应,一天走到路上捡了一枚金】币,等于发了一笔财,这下可满她的愿了,于是就拿到金店里去◇找打金的师傅。而迦叶尊者的前身就是这个造金师,他问道:「你从那里得来的金钱呢?」贫女答:「我在路上捡的!」造金师■再问:「捡了金钱,为什么不买衣服穿,买些吃的,或者住间好的房子呢?」她说:「我曾经发了愿,要为佛像装金的!」造金㊣师感动了,说:「好,我也随喜你的功德,我去替佛像装金不要工钱!」从此以後,第二生,贫女和造金师两人都感得了果报,身上有光明。到了释迦佛成就时,他们的善根都成熟了,同时出家。
那么真正∞讲这个「饮光」的含义,是指一个人不管走到哪里,你能给人以安全感、智慧感、庄严感,这就叫佛光普照。依报随着正报转,一个人心地光明、慈悲柔软,他表√现在举止、言谈、衣食住行,他的气质就能摄受人。这个东西是装不出来的,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有些人尽管长相很庄严,但他心理阴暗,别人看到是不是感到恶心呢?总感到这个¤人是装模作样。
有一个小孩子在大街上看到许多人亲近残疾人。回去就跟他爸爸讲,又问怎么那么多人都很喜欢他?他爸爸又问他:「那你喜欢不喜欢他啊?」小孩想了一下说:「我没有理由不喜欢他,他看起来特别慈悲。」所以他爸爸告诉@ 他:「那就是贤人」。
这是不是我们修行∩的秘诀啊?你不要老想去改变别人,那是打◆妄想。老想︽改变别人,他表现出来的气氛一定是与别人格格不入。当然你发慈悲心,为了度☆化人又当别论,那你一定是充满了慈悲,无我。
?
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
?
三个迦叶三兄弟,分别为♂老大、老二、老三。优楼频螺,翻译为汉语叫木瓜林,这个迦叶常在木瓜林里修行;伽耶,译作城,其家在王舍城南;那提,译作河,住在流经伽耶城东的尼连禅河旁,故得斯名。兄弟三人都是修崇火外道,也就是修火观。
怎么修火啊?观想自己就是一团∮火,然后在火里走路,在火里吃饭,把火吃进去就跟喝清凉水一样。连火都可以跟我们自己相容,那么我们的冤亲债主能不能跟我们相容啊?能。要注意从中◣开智慧啊!
那么佛成道以后,把目光对准了这弟兄三人,先从老大开始。佛以旅途借宿这个名义开口,说:「长老啊!我长途疲劳啊!能不能借贵方一块宝地,给我睡一个晚上啊?」他说:「我们这没有多余的地方可以住宿呀!倒是有一个地∮方,但是在山洞里,那里有一条火龙啊!你去,它会把你吃掉啊!」佛讲:「那也没有办法呀,将就一下吧!」好!到了半夜,火龙用邪火烧佛,佛陀入于三昧@ ,不得其害,然后把火龙收入钵中并给它说法,所以火龙皈依佛陀。佛在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多次示现神通,最终收服这个「优楼频螺迦叶」。那么老大带着五百◣弟子一来,老二老三自不待言,相继带几百弟子皈依佛陀。僧团一下扩到一千多人。
?
舍利弗
?
译作「鹙鹭子」。印度有一种鸟♀叫舍利,也就是中国的鹙鹭鸟。它的两只眼睛特别明亮,舍利弗的母亲因为眼睛特别明亮,所以叫舍利。那生下的舍利弗跟他母亲一样地庄严,眼睛明亮有神,所以又叫舍利子。舍利弗在十大弟子↓中,是「智慧第一」。他在娘胎里即已崭露头角。这里要把下面一位菩萨提前来解释,叫「摩诃拘絺□ 罗」。
?
摩诃拘★絺罗
?
「拘絺罗」译作「大膝」,因膝盖特大故以此得名。摩诃拘卐絺罗跟舍利弗的母亲为姐弟二人,常常辩论。那这姐弟二人在过去的辩论中,总是拘絺罗占上风。但是突然有那么一段时间反过来,他一辩论就输。拘絺罗』正在纳闷的时候,他猛然想到姐姐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明白了,一定是姐姐肚子里的这个外甥,是个不可思议的圣人投胎。
因为拘絺罗野心勃∞勃啊,他还想统领印度修行界。所以一发心,上外求法十◣多年,修种种苦行,研究种种学√问,故而自以为什么都懂,回来首先想拿舍利弗开刀,在外甥头上做人。舍利弗在八岁的时候,几乎通晓一↘切经典,堪称辩论第一,所以就成为长老。你不要以为胡子那么长,你就是长老;我师父今年146岁,就是长老。不一定,那是年龄长老。七岁称长老叫性德长老。拘絺罗回来以后听说自己的外甥已经皈依佛剃度,心里愤愤不平,说:「我这个小外甥八岁就已经名闻天下,?」
所以跟佛要讨回这个小外甥,说:「我跟你辩论,我赢了,小外甥给我带走;我输了,脑袋给你。」讲话这么狂妄。其实他哪里是佛的对手啊!佛问他:「汝以何为宗?」宗就是宗旨,立论的根本叫做宗。他说:「我以一切法不受为宗。」不受就是不执著,我一切法不受。佛又问:「还受是见否?」就是说,你既然一切法不受,那你接不接∏受你这个ㄨ宗呢?是不是自相矛盾了?你看佛多有智慧啊!拘絺罗哑口无言,耍无赖。屁股一转就跑了。为什么跑啊?他进退两难。如果↑接受的话,他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我讲一切不受,我怎么接受了?如果不接受的话,还立什么宗∞啊!跑到半路还是回来找佛:「男子汉大丈夫说话算数,脑袋给你。」佛讲呐:「我要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啊?」这个时候很乖了,跪下来剃头。
这个菩萨有︻一个外号叫「长爪梵志」。长爪,就是指甲生得很长※很长,为什么长呢?他为了修↘行,修指甲的功夫都没有。小乘人修行非常精进啊!脸不洗牙不★刷不说,指甲不剪,头发也不剃。僧团当初也是蓄发的。那么后来怎么剃头呢?是因为有居士看到出家人脸也不洗,牙也不刷,指甲也不剪,澡也不洗,头也不剃,形成了一些传染病,瘟疫流行。就是修正法,我们不注意因缘①法则也会生病。所以居士向佛建议僧人把头发剃掉,这才规定:出家人要剃光头,每半个月要洗一次澡。
舍利弗的「智慧第一」还有一个缘起。有一天,马胜比丘穿着袈裟手持钵盂到村子里乞食,他的举止上下都非常庄严,自然威重,过路人都为他的仪容举止所打动,而油然生出恭敬①之意。舍利弗正好看到,他心想,这位长老必定是得到了一位高明的师父调教,否则不会这般庄严。于是,他当即上前问马胜比丘,:你的师父是什么人?给了你一些什么教诫?请你能如∑ 实回答我。」马胜比丘回答说:「,他得到了一切种智,是天人之间伟大的导师,相貌端正威严,而且具有极【大神通,无人能比。他教了我几句偈语,我就说给你听吧:诸法从因生,诸法从因灭。如是■灭与生,沙门说≡如是。」舍利弗听了偈颂,当下即证初果罗汉。
憍陈如当下证四果罗◇汉,舍利弗当下证初果罗汉,是不是讲「华开莲现」呐?是不是讲见道当下就成就啊?而且苦集灭道四圣谛,它远远不能跟「一心三藏」万分之一比,无量分之一比都不能比啊!
?
大目犍连
?
这个「大」字在这里来讲,应该叫「摩诃目犍连」。在佛法里,「摩诃」不可以翻译为「大」,但是因为没有更好的词语来翻译,所以勉强解释为「大」。僧团内好几个「目犍连」,那这个是大弟子之一,因此叫「大目犍连」。目犍连是「神通第一」,他与舍利弗是拜的把兄弟。他与舍利弗同为首座和尚,帮助佛陀管理僧团,降服外道。很好玩的是,目犍连见㊣ 佛后,佛讲了一声:「善来比丘,须发落地,袈裟著身!」目犍连眼一睁,啊?没有看到剃①刀,当下头光光的,胡子也没有了,因为他自己以为是「神通第一」,是不是?这个→衣服没有谁给他穿袈裟穿起来了。
所以佛教化众生,观机逗教。你不是神通第一吗?给你个下马威。所以老师帮助弟子,既可以行善法,也可以行恶法,可以安慰,可以赞叹,可以哄骗打骂……那作为弟子,不可以任何下劣心来对老师妄加分别。现在有些弟子他还跟老师平起平坐,强词夺理,甚至诽谤。刚才讲了「应供」,好好掂量掂量自己,你要受什么报▲应。
但是目犍连最后呢,不得善终。那么在解释这种公案的时候来讲,曾经有些同修向我提出来,他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为什么说目犍连已经证到神通第一,却不能保护↙自己?在《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八·四意断品第二十六之一》中记载,目连报言。我本所造行极为深重。要索受报。终不可避。非是空中而受此报。由此可见,这是过去世中目犍连的恶业现前,而今受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所以业报现前,目犍连尊者并没有用他的神通去躲避,而是坦然接受。
再看,舍利弗与目犍连这两个人是把兄弟。目犍连不是╱神通第一吗?有一次非要叫舍利弗跟他一起到哪里去,舍利弗说:「不行,我没有时间去。」于是目犍连用了百般的神通,舍利弗动都不动。一个智慧第一,一个神通第一,为什么他动不了舍利弗啊?舍利弗理都不理他,他用一种逆反的心理把它隔开了。所以我们如果在遇到天魔、鬼魔干扰的时候,我们∞的护身法宝—你不要理睬他,什么事都没有。他甚至还磕头皈依你、做你的弟子,你信不信?一定要明白。
其实我们的智慧就是清净心,不动心「起念。走火入魔、被鬼神附体的人,大多是好打妄想的人。他一念心害怕了、恐惧了、打妄想了,就给他们有机可趁。修行人修到一定的阶段,他心里没⊙有东西。你问他刚才想什么,他想了半天:「我刚才什么也没有想。」这是自然的成就。你经常观照「如来藏」,观照清净心,形成习气以后,你想打←妄想、想生烦恼都生不了。——一步登天,无修而修,无证而证。
为什么修其它无量法门——我今天要放生;我明天要拜忏;我今天要念一万声佛号;今天我拜三▼百拜……你还一天到晚在妄想?而且越修情执越重!虽然这也能得一点人天福报,但是你不能开智慧。佛在《楞严经》讲,「想升情坠」!「情」就是我们太执著于有形有相的种种种种法门,叫「情」。「想」带有浪漫主ζ 义,海阔天空,他这个心是不是往上飞,往上扬?不学佛的人,他能以此升天。学佛的人加一个「如来藏」道理,一定是往生佛土。
?
摩诃迦旃延
?
在佛〓十大弟子中是「论议第一」。讲经说法特别灵活,铁嘴铜舌,就是活人能说死了,死人能说活了。据说现存有《迦旃延论集万八╲千颂》,专门记载他怎样讲经说法,所以对讲经说法的同修来讲,很值得借鉴。
比如说人家跟他讲:「世界上有鬼啊?我们怎么从来就没看到?」他就能讲出道理来,说:「鬼是三恶道啊!是受苦啊!就跟人坐一样,坐在里你能不『能看到他呀?那你看不到他,能不能说他不在啊?」那么人家又问他:「那么天堂的人是最自在喽!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天堂的人⊙啊!」他又讲了,说:「天堂的人啊!到我们人间里来啊,就好像我们到那个臭茅屎坑去一样,谁愿意来啊?」很多同修困惑,说:「我家里的那些老顽固讲啊,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在念阿弥陀佛,请问谁去种地,谁去做工?请问吃什么?穿什么?师父,我就没有办法回答了。」这个问题最容易回答了,你就这样讲:「如△果全世界人都在学佛,地球当下成为天堂。天上的人也¤好、佛菩萨也好,一定会用直升飞机来空投大米白面……」他说:「这怎么可能啊?」那∮你再反过来讲:「那你讲全世界■的人都来学佛,怎么可能啊?」即使没有道理也是道理,叫以牙还牙。但是,如果真的是全世界的人都在学佛,我们还愁吃穿吗?佛讲他会带领天人大众来供养,根本不用操心。
「迦旃延」有一个√外号,叫作扇绳。他的父亲早早过世,他为了托住母亲不使母亲改嫁而扔下他当孤儿,所以把他母亲哄得团团转,使他母亲不忍心①扔下他。这个小孩◣子很会用心机,所以人家给他取个外号,叫扇绳。印度天热,到哪里都要随身带一把小扇子,为了防止丢三落四,就养成一种习惯,用个小绳子把扇子拴在手上。所以我们当老师教化众生,也要善解人意,你要琢磨对方的心里在怎么想,要琢磨,讲话要逗机,法门也要逗机。
?
阿?楼驮
?
是佛之堂◆弟,在十大弟子中是「天眼第一」。这个菩萨有一个别号,叫作「无贫尊者」。缘起于在因地修行啊,有一世他是农夫,看到一位老比丘(已证到辟支佛果位)下山托钵,空钵而回。于是生出同情心说:「这袋粗米饭若你不嫌□ 弃的话,我供养你。」
当这个◥老比丘走以后,阿?楼驮收工,随后一只兔子活蹦乱跳地跳到他的肩膀上。阿?楼驮很有感慨,人都难以糊口,怎么能还养活一只野兔子,于是把这只野兔子放下来。可是三放三上,这只兔子连续三次就是要跳到他的肩膀上,所以他也觉得这也是缘分啊!善人就是善人,如果是恶人的话,是不ζ 是正好回去肥噉一餐呐?回家以后呢,这只兔子︾一放下,立地变成一只金兔。所以从那以后他连续九十一个大劫长命、富贵,叫「无贫尊者」。佛在《地藏经》讲啊,供养三宝,舍一得万。应供应供,到底谁供养谁啊?你不是供养寺庙,是供养自己,你是种福◢田。
?
劫宾那
?
译作「房宿」。他年老的父母没有∞儿女,向天上的星星「房日兔」祷告赐给一个儿子,所以劫宾那菩萨从天上下凡。「房日兔」在二十八星宿里属于第四星宿,劫宾那在佛弟子√中他是「星术学第一」,在中国历代朝庭都有专门观察天文的官吏。这些人一般都是天星下凡。
同样一个人相,来历千差万别,大体说来有四种:一者,过去世是人,今生今世保本又得人身,这一类的人比较少。一般¤来讲比较安分守己,没有大的特殊◥才能;也不会◣太愚痴,太野蛮。二者,从三恶道而来,这一类的人为数较多,但是五花八门。有的比较▓愚痴,有的比较凶暴等等∏。三者,从二十八层天下凡。这一类的人为数也不少。一般长相比较庄严,为人平和,讲道理。四者,那就从佛土来的菩萨。他比较有智慧,到哪里都有一种号召力、摄受力。在座的同※修属于哪一类,大家听了《法华经》以后你自己去对号入座,你自己就知道你是从何而来,来干什么,后面在〈方便品第二〉就要讲到。
?
憍梵波提
?
这是个梵语,翻译为汉语叫「牛呞」。他吃饭就像牛吃草一样。牛吃草,是先囫囵吞枣,吞进去再说;等没有事的时候,消消停停地把胃里的草再吐到嘴巴里来重新嚼,叫反刍。那这个菩萨怎么得到这样一个外号的呢?缘起于他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曾经轻慢挖苦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和尚。这个老和尚在吃饭,没有牙齿是不是很麻烦呐?嘴巴啵嗒啵嗒的,憍梵波提跟他闹着玩说:「你这个老和尚,吃饭像牛吃草啊!」这个老和尚当下就沉下脸来:「你还不赶快忏悔,我已证到阿罗汉,你要受恶报!」所以他又吓出一身冷汗,赶快跪下来忏悔,地狱没有下,连续做了↓五百生生世世的牛。
虽如今转生为人道♀,习气还在。佛为了防止其他人重蹈覆辙,再犯像他一样的错误,就把他送到天上去,由天人供养。所以他这是「受天人供养第一」。他这是因祸∩得福,由于他有过去世中的善根,所以这次★遇佛闻法,证四果」罗汉。
憍梵波提一ぷ句并没有多大恶意的玩笑,尚且受此果报,何况我们还带有恶意的那些恶语、恶行?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啊!修行人要善护意业,善护口业,善护身业。
?
离婆多
?
译作「室宿」。按古印度以天际可见群星为标据,分东西南北各七宿,宿各有名,其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在古人看№来,这些星宿※各有一神主宰,轮流值日,掌理人间吉凶。离婆多之父祈于室宿神阿醯多陀难而得子,因以室宿为名。
有一次离婆多因事远行,旅居客店,独处一室。夜半,忽见一鬼,扛一死尸,放在自己面前,由于灯光晦暗,看那死尸不甚真切,然■而似曾相识,颇类自身。正在惊诧,又来一鬼,一手揪住先来之鬼,一手指地上死尸,厉声责问:「此物为我所有,你为何私自窃据?」先来之鬼抗╱辩道:「是我之物,我自扛来,与你何涉?」后来之鬼骂道:「放屁!明明是我扛来!」二鬼相争不下,便动手抢夺死尸,扯来拉去,不分胜负,所以就让离婆多作证。
离婆多吓得半死:「糟糕,我若说实话,后来之鬼不饶;若吐谎言,先来之鬼不赦。唉,左右为难,终不免一死。还是实话实说吧。」于是,便壮起胆子答道:「我亲眼看得真切,是先来的这位大爷扛来。」后来之鬼一听,勃然大怒,一把抓住离婆多的胳膊,咔嚓一声,折断下来,摔在地上,狞笑道:「不老实的家伙,看你还◣敢说谎话?」离婆多血流如注▅,疼痛难忍,先来之鬼忙上前①抚慰道:「乖乖,不要紧,待大爷替你重新接上。」随即从死尸身上拧下一只胳膊,为离婆多接在原处。说来也怪,转眼之间,创口愈合,完好如初。不料后来之鬼不肯罢休,又把离婆多的另一只胳膊折断,前来之鬼复又扯下死尸的另一只胳膊为他接好。继而,断腿,接腿,断头,接头,断胸腹,接胸腹,不一会,离婆多的身躯竟全由死尸的各部组凑而成,而其原来的头颅和肢体,东一块,西一块,狼藉在地,血肉淋漓。二鬼哈哈大笑,迅即蹲在地上,随拣随吃,大嚼一通,连骨带肉,囫囵下咽。顷刻吃尽,抹了抹♂血盆大口,跳跃而去。房间里又剩下离婆多一人。
离婆多当下目瞪口呆,自问道:「究竟我现在是有身体还是无身体?若是有,刚才明明被两鬼吃掉,而我此身尽是他人的身体。若是无,为何有此身随着我走▓?」他好像发疯似的逢人即问:「你见到我否?」后来遇到舍利弗,他问道:「我现在是有身体还是无身体?」舍利弗问他:「你是何人?」「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人还是非卐人。」就把之前的事情告诉舍利弗。
舍利弗语诸↑比丘:「此人自知无我,易可得道。」而对离婆多说:「我们的身体是由父精母血的四大而成,不是㊣自己所有,假名为身。」离婆多一听到此身假和合,即得道果。《增一阿含经》说他「坐禅入定,心不错乱,所谓离曰(即离婆多)比丘是」,在※诸罗汉中,被誉为「无倒乱第一」。
?
毕陵伽婆蹉
?
译作「余习」。怎么叫余习呢?毕陵伽婆蹉乞食常渡恒河,每次到▽河边,弹指言︰小婢,给我让路。水即两断。河神不满,去找佛告状。佛叫来毕陵伽婆蹉,向河神忏悔。谁知道这个尊者呢,说︰小婢莫生气!今天向你道歉。大众笑成一团,怎么向人家忏悔还叫小婢?佛解释这个因缘︰此人五百世来,常生婆罗门家,自恃高贵,常轻慢他人。他叫河神小婢并无恶意。虽然已证到阿罗汉,犹有余气。
?
薄拘罗
?
这个菩萨在佛弟子中叫「善容第一」。小孩子落地是不是千篇一律哇地一声就大哭啊?可是这位菩萨一出生就笑容满面,爸爸好、妈妈好!这本来是个好事,却把爸爸妈妈吓死了,这生了一个妖怪啊?一不做二不休,狠心地往那油锅↘里一扔,他仍然是「嬉皮笑脸的;又把他扔到锅里开水煮,盖子一揭还是活的;最后把他扔到海里去了,一条大鱼过来吞到肚子里,渔民把这条大鱼又捕起来,一刀刺进去,小孩子又蹦出来,还是嘻嘻哈哈的,叫「五不死」——火烧不死,汤煮不死,水淹不死,鱼吞不死,刀刺不死。
之所以得其果报,据《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薄拘卢品》中记载,在往昔毗婆尸佛时代,薄拘罗曾于盘㊣头摩国ㄨ卖药,以药布施众僧一△年,令一年内药品无缺。以此布施因缘,于九十一劫,不堕恶道。在天上人间,其福Ψ自然见。所作德少耳,受福不可量。又云:其年百六十,于此无垢浊,未曾有疾病,所生处常安。
摩诃拘絺罗,我们已经提前作了解释。
?
难陀?孙陀罗难陀
?
后面还有个「阿难陀」,在须菩提后面也还有阿难,所以我们把这三个难陀呢,一起来解释。「难陀」都叫欢喜、善欢喜。
先讲第一个难陀,是「放牛难陀」。他就牧牛问题向佛问难,佛陀讲出牧牛十一妙法,令其折服,剃度出家。
第二个难ω 陀是「阿难陀」,是佛的堂兄弟,跟提婆达多是亲兄弟。提婆达多把佛视为仇敌,而「阿难陀」当佛侍者,这体现出佛法里,只以道处,不以情交。阿难陀呢,在十大弟子中是「多闻第一」。无量诸佛所讲无量万法,阿难过目成诵,入耳不忘。所以摩诃迦叶赞叹阿难,佛法大海水,阿难心中流。他是这样㊣ 一种善根。他与佛同时在空王佛座下发心修菩提行,已经成佛就是无量无⊙量百千万亿……的年代,这个期间已经又有几万尊几亿尊佛都成就了,可是阿难还是一个初果罗汉。所以在佛法里,聪明反被聪明误,愚蠢人得大利益。但是阿难又有他不可思议的长处。他特ξ别慈悲,处处与人为善,在楞严会上处处为末法时代的修行人而请法。因为此善根,使得他在无量劫中没有落三恶道。对于自己已有善根,要保护,不能丢失;未生之善,要慢慢培养。
孙陀罗难陀,这是佛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前面「孙陀罗」是他老婆的名字,印度第一大美女,为了区别三个难陀,叫他「孙陀罗难陀」。
佛陀回迦毗罗卫国故里,依然入城乞食。孙陀罗难陀在王宫楼上见此情景,便祈请佛和弟子们每日乞食来王宫,以便他供养。第二天,佛在精舍,让阿难等人去外乞食,让孙陀罗难陀把饭送到精舍来。这夫妻俩很恩々爱,孙陀罗在难陀手心♀吐了口口水说:「要是口水干了,你还没回来,就不用回来了!」当然,难陀无法做到口水干之前赶回去,所以到佛精舍以后被佛强令剃度。然而难陀出家以来,心猿意马,思念其妻,常垂热泪。
佛为了度他,领他去散散步,「难陀啊!」佛指了〖一只猴子:「你看看,这只猴子好看?还是你老婆好看啊?」难陀讲:「当然∩是我老婆好看嘛!」佛当下把他带到天上★去,又看到一大群天女,佛就问了:「你们这群天女在这里,怎么看不到你们的主人啊?」那些天女讲:「,叫孙陀罗难陀,等他百@年之后升天,就是我们的主人。」佛又问难陀:「天女好看还是你的孙陀罗好看?」难陀答道:「肯定是天女好看啊!」这小子是不是喜新厌旧啊!天人福报很大呀!一个天子可以配八万四千个天女。从此孙陀罗难陀开始修人天福报。
有一天佛又领他去参观地狱,看到两个小鬼在一堆柴火旁边懒洋洋打瞌睡,难陀问道:「你们这两个懒鬼,这么自由没人管啊?」两个小鬼也很有道理,说:「没事的,佛的一个弟弟叫孙陀罗难陀,现在还在人间,等他上天堂的福报满了以后堕地狱,下油锅。我们现在提前把柴草准备好就可以了。」难陀一听,从头顶冷到◇脚后跟,说:「哎呀!上到天堂以后还要下来受苦」。佛说:「当然了,叫六道轮回嘛。」从此孙陀罗难陀才安心修道。
?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
「富楼那」是父亲的名,译作「满」;「弥多罗尼」是母亲的名,译作「慈」,后面再加一个「子」,叫「满慈子」。在其它经典里讲满慈子,就是讲富楼∞那ζ ,他在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所以《法华经》后面的授记无比殊胜。他的讲经说法第一之因缘,叫我们感慨万分。富楼那在因地修行听到人家讲经说法非常羡慕,轮到自己开口呢,心里想的嘴巴ω 讲不出来。为此发下大誓,我在来生来世一定要♀做讲经说法第一人。他不是发空愿,所以不管听谁讲经,跪在那里一动不动,由于〓这个因缘,他不仅成为当代佛弟子说法第一;而且是九十亿诸佛法中,都是说法第一;也是将来的贤劫千佛法中说法第一。
?
罗睺罗
?
译作「覆障」,因为他六年在母胎中,为胎所覆,佛陀讲了这个因缘。
往昔有一国王,婆罗门种,名人天王。生有二子,长子名日,次子名月。父王命终之后,大王子把王位交付二王子便出家修道,所有眷属也都相随出家。大王子出家后,持戒精严,勤苦修行,为人称赞。日仙人先有誓『言:若非他人布施,不得自取乃至一口水、一枚杨枝。一日仙人于病中,未经他施,自取地上药草而食,便觉违背誓▂言,在王城中遇到月王便◤要求治罪惩罚。尽管月王再三申明无罪,但日仙人坚持要求,随后在月王的园苑中关了六日。,月王就是◥罗睺罗。那耶输陀罗又为何怀孕六年呢?
往昔无量世有一牧牛场,牛场∴主人有一女。有一天,母女二人到牧牛场取乳,装满大小两器。大器女儿担负,小器母亲担负。行到中路,母亲对女儿说:「此处危险,快走。」时女儿彼女☉因负大器,心中不满:此器既大又重∮,何能快走?母亲催促再三,女儿起了瞋恚心,就说:「你暂且担负大小二器,我要便溺。」于是母亲便两手持取大小二器而行。女儿空手跟在后面慢慢走,令母兼负重器行走六里。彼女即是耶输陀罗,由此业报,今生得怀胎六年之报。
回头来看,这六年正好是王宫的六年。佛是在耶输陀罗刚刚怀上罗睺罗的时候,连夜逃出王宫而出家。这个时候满朝文武风言风语来了,这就肯定是个大佛爷,14个月,他一呆就♀是6年!这话中有话呀!丈夫离家六∩年,老婆再生儿子,这什么意思?她虽然明白,可浑身是嘴讲不清呐!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向国王发誓,生起一堆柴火要跳进去,说,,我与儿子一同◣葬身火海;如果是,请老▂天爷开眼。火生起来◤以后,奇迹出现:一朵金莲华把母子托出火海,大火变成清凉池。所以在戒定真香赞里有一句: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
罗睺罗在十大弟子中是「密行第一」。佛是激将法,讲它秘密就已经不是秘密。他就是《妙法莲华经》第一,就是「如是我闻」第一。他明白这个道【理,当下成佛。佛以自己的儿子做证明,「心地法门」一步登天,不历修证。
当然他在刚刚剃度的时候,也很调皮捣蛋,利用自己身份来戏弄比丘。人家∮来找佛,当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时候,他就说在耆阇崛山;佛陀在耆阇崛山的时候,他就说在竹林精舍……因为这两地约有两里多的路程,罗睺罗开玩笑会使大家徒劳往返,结果仍然是拜见不到佛陀。所以人家向佛告状。
佛为了教化他呢,有一次从◤外面回来:「罗睺罗,我要洗脚,拿个脚盆来。」罗睺罗恭恭敬敬打水来给佛洗脚。水打来,佛把脚∴盆翻过来底朝天,他问佛:「佛啊!这样我怎么装水◢啊?」佛讲:「罗睺罗,法在你的心中,就像刚刚盆∮子里的水,只有那么一些些而已;现在因为说谎的习①惯,你心中的善法就像泼撒出去的水,丝毫不剩半点!你玩笑戏弄人,就像倾斜的水盆,人们将不再信任你,并且也会轻视你。最后你会像倒盖的盆子,连自己的善根也泯没,再也装不进任何一滴的▓法水!」
罗睺罗当下开智慧,跪下来忏悔。
罗睺罗有一天去听佛说法,等到黄昏回到自己房间的◣时候,有个管理宿舍的比丘就将他的房间让给挂单的比丘住,那个比丘便将罗睺罗的衣钵放到外面,自己则安住在里面了。在僧团里,沙弥是要敬重比丘的,还有佛陀忍辱教示,使他不敢前去问那╳位比丘为什么要住他的房间。
他痴痴的站在门外,感到进退为难。当时又下起大雨来,罗睺罗没有去处可以躲藏,就进入厕所,并打坐,努力想着佛的教诲,无论在什么艰难困苦的环境里,无论遭受什么麻烦挫折,都不要起怨毒的心。这时,外面的雨越下越大,低的地方都被水淹没了,藏在附近洞里的黑蛇,因被水淹而爬出洞来,渐渐地游到厕所里来了。
佛以天眼察知到罗睺罗的危险,即刻走到厕╲所。佛先咳嗽一声,里面也咳嗽一≡声,佛陀问道:「里面是什么人?」「是罗睺罗!」「出来!我要跟你讲话!」罗睺罗想不到是佛陀的声音,赶快从厕所中出来,不知不觉就拥抱住佛陀,双目滔滔流泪。
讲到这里,与罗睺罗比一比,我们的我执破除了没◥有啊?甚至老师教诲、同修劝导,竟还反目相待、恶口相还!你想不想成就?你怕不怕因果报应?诸佛菩萨就是示现这个相,你既然▅进到佛门就是想成就,不是来搞世间恩恩怨怨。跟大家讲,没有恩恩怨怨、没有是非好坏,只看你能不能抓住当下,跟自己的烦恼习气画一个↘句号。大乘佛法不怕念起,就怕觉迟。
?
须菩提
?
翻译成汉语叫「空生」,或者「善吉」。一个礼拜之内三易其名,这很有意思。须菩提一出生,家里的百万财产不翼而飞,所以他父亲很烦Ψ 恼——这下生了个灾星,他一生下来,家里就一贫如洗,所以给他起〒了个「空生」。但生下来了又不能把他ㄨ害死,所以请人给他相命,一个、两个、三个……都讲卐这个小孩子是大富大贵之相啊!所以老头子〇没有办法,就把№烦恼的名字改成「善吉」,看这个名字能不能得到加持。好!几天以后,所有的财产失而复得,莫名其妙全部出现了,老头子更高兴了,又改名叫「善现」。实际上这个菩萨是来示现,他在《楞严经》讲,他在无量劫以前■即已证得空性,所以《金刚经》的当机是谁啊?须菩提。
有一个公案叫「须⌒ 菩提坐虚空」,你可不要以为须菩提有神通,腾云驾雾,就坐在虚空中打坐。比如说,须菩提站在这里,只要有一个人↑讲:你这个人站在这干什么?碍事!他一屁股就坐下来,跟你没有二话讲。又来一个人:怎么坐在这里╲啊?碍事!须菩提马上一屁股№就站起来,只要没有人再打岔,他永远不会改变。这就是逆来顺受,横来正对。要叫我们有些人可不是这样啊!定是针锋相对,无理也要辩三分,何况他还有理。所以修行是难行能行,难成能成,一反世间心态。
?
如是众所知识:就是这些大弟子。按照第一义来解释「如是」,就是如来藏、阿弥陀佛、理事不二、性相一如,这里不→再重复。「众所知识」就是指对十法界万法万相无所不知,无所不识,当然这里分见道位和证道位的功夫。
大阿罗汉:这是解释「众所知识」,解释「如是」。我们前面解释了「阿罗汉」,上面加一个「大」,这是指大乘菩萨外现¤声闻相。菩萨为了「和光同尘」,必须现跟众生一样的相。
?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
?
学、无学:这是特对阿罗汉而言。无学者已证四果罗汉。从初果〖罗汉、二果罗汉、到三果罗汉、乃至还未证初果罗汉的学人,都叫「有学」。注意!这里讲的「有学」,乃至没有证初果罗汉的人都包括在内,是为后面对学无学二千人授记,打下一Ψ个伏笔。也就是后面︻那个有学的人,从来连初果罗汉都没有的人,从百ζ分之百的凡夫起步的人,听闻《法华经》之后即蒙授记。
?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
?
译作「大爱道」。她和⌒ 佛的生母摩耶夫人为姐妹,摩耶夫人生下佛一个礼拜后去世并升忉利天,于是摩诃波闍波提嫁给净饭王,悉达多太子就由姨母抚养。那么太子成佛以后,她和耶输陀罗带领五百释迦女来皈佛剃度。在当时重男轻女的社▽会,女众受到歧视。据律典说,女众√从乞求而来的经济生活,比比丘众艰苦得多。还有往来,住宿,教化,以及男女之事,生理问题等,麻烦也比男众多。尤其是女众的爱念重,感情胜于理智,心胸狭隘,体力弱,这些积习所成的一般情形,无可避免地会增加僧伽的困难。佛陀出于现实的考虑,再三拒绝女众出家。好在阿难∑菩萨呢,对女众特别有缘,多次跪在佛面前痛哭流泪,为之求情。所以这一大群宫女自己剃头披上袈裟,跟着佛长途跋涉,不相舍离。最后佛给她们提出八敬法,说:「你们能够做到,就准予出家」,这些要求很苛刻「啊!没有想到她们道心非常坚固,乐意遵守八敬法。僧团中第一次出现了女众出家。现□ 在女众受戒比男众受戒多98条,当然这是对小乘人●而言呐!
?
耶输陀罗
?
翻译为「持誉」,她相貌庄严美丽,又生下罗睺罗,天人赞咏,故得此名。为证明血缘关系,母子二人跳火海,一朵金莲华把他们托起。举头三尺就有←神明,我们修行人心里怎么想、嘴巴怎么讲、身体怎么力行,诸佛菩萨鬼神大众有目共睹,我们可不要自作聪明。行善必得善报,行恶必得恶报。
?
菩萨摩诃ζ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
菩萨:「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为「觉悟」,「萨埵」为「有情众生」,「菩萨」含有二义:
一者,觉有情。「觉」是作为定语,觉悟了的众生啊!不觉悟就是凡夫;二者,「觉」是作为动词来解释,为教化、度化之义,讲菩萨的责任是教化众生。前面是自♀利,后面是利他,这叫菩萨道。后面的「摩诃萨」是特指明心见性的菩萨。
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佛法里是一个常用的名相概念,总解为「无上菩提」,也表我们@的三身功德。那细解呢,「阿耨多罗」译为「无上」,表「法身德」。这个「无上」呢,是♀绝待之义——没有上下,没有前后左右,没有内外空有,不要把它解释为最高、第一、冠军。「三藐」是译为「正等」,表「解脱德」,是表已得到解脱自在。「三菩提」译为汉语「正觉」,是表「般若德」,表智慧,正而不邪。就修行的次第而言,「阿耨多罗」是表究竟圆满之佛,破除四十二分㊣ 无明微细烦恼,究竟圆满地了脱「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这※两种生死。「变易生死」就是指我们的烦恼习气,迷惑颠倒;「分段生死」就卐是我们有形有相的肉团身这种生死。「三藐」是表菩萨果位,已经破除一分或者多分无明微细烦恼,证得一分或者多分法身。「三菩提」一般地◤是表小乘圣人的果位,已经得到正觉,解脱六道轮回。
不退转:是专门来说明这八万菩萨摩诃萨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理,已经证到不退转的境界。此境界在佛法里莫衷一是,大概有三种不退◥转——证到「位不退」,起码不会再△退到六道轮回;有的说为「行不退」,不会退到二乘人那种心态和行为;有的说为「念不退」,这个念不退是说明菩萨的定力更加加深,乃至于到七地、八地菩萨才能圆证三不退。能证到其中任何一个不退,都叫不退转的菩萨。对于受持《妙法莲华经》的修行人而言,一般地都说为「阿惟越致菩萨」。
阿惟越致菩萨呢,又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为七住位以上的菩萨位不退转;一种说为,七地位以上的菩萨位不退转。但是这个七住位和七地位,又有两种说法:有别教和圆教的说法,圆教也有七◣住位,七地位;别教也有七〖住位,七地位。所以对这个法我们知道就行,没有办法去执著,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在后面的《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里讲到,无量众生仅仅听佛讲了〈如来寿量品〉就能证到等@觉位。那我们可以大胆地判定,能够对《妙法莲华经》「一心三藏」深信不疑的人,为「圆教七地位」以上的菩萨。这个不算过分,就看你悟解得深与浅。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初住位」,明心见性完全是从听︽闻经法,不存在修证的【问题——智者大师△讲得很清楚,听经、读经、讲经即修!即行!即证!我们要调整这种心态非常困难!非常困难!这是我们无量劫以来的习气!师父就抓住这一点不放,始终强调这个问题。即便这样,仍有些人还容易反水倒转,而且说出一种☉谬论——法华会上那些佛菩萨当下成就,是大菩萨来示▲现的。可悲啊!你是彻底地诽谤《法华经》!那《法华经》《楞严经》不成了伪经?佛不成了打妄语?《法华经》还有什么用啊?让已经登天的人来示现一步登天,佛岂不是戏∮弄人?
讲这些法有罪过啊!如果这样的话,佛法只能走向灭亡,一代不如一代,很可怕啊!每一代的人都认为今不如昔,只有过去人才有智慧;——那你弘扬佛法干什么?佛口口声声: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他并没有讲,只有我们这一代的人能成就,后人不可能。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众生平等,而且越往后来越容易成佛,总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总是后后胜前前。是不是这个道理啊?佛法也是与时俱进。
皆得陀罗尼:这个「陀罗尼」也是对「不退转」的一个补⊙充解释。为什么「不退转」啊?因为他得到了「陀罗尼」。「陀罗尼」翻译成汉语叫「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以此表明修行人已经得到了法理法义的真实受用,这一定是明心见性的菩萨。所谓「总」,森罗万相,随拈一法,就是「陀罗尼」,没有哪一法不是▓「陀罗尼」;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没有哪一法不是「如是我闻」;没有哪一法不是「阿弥陀」。这本经书▂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字,一个字的任何一撇、一捺、一点,都是「陀罗尼」。
一大本书即使毁坏到只剩一个小纸角,现代全息摄影技术从这个小纸角就可以还原整本书的原貌。这是打比喻,它还不足以叫≡「陀罗尼」。一片风、一滴雨、一个草叶、一根草丝、一块泥巴,它就是我们整个一真法界◥。这一个小¤小的泥巴、一滴水它就是诸佛菩萨、天人鬼畜、山河大地、无量的法界。无一不是真心所变现。这个法好啊!妙啊!真正搞懂了,你晚上觉都睡不着,会高兴得在地上打滚。有一位菩☉萨把《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一口气连续看了十遍,五六个晚上他都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他真正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他看了一遍再看,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听经、读经、看光盘看你怎样用心,怎样来理解「陀罗尼」?你的心态当下彻底改变,当下得大◥自在。因为你懂得了「陀罗尼」。
乐说辩才:这都是在进一步在圆满、圆融「不退转陀罗尼」。前面「得陀罗尼不退转」是自利;「乐说辩才」这里变成利他。「乐」可以从两种角度来观照:一者,表慈悲心、度众生的心,开悟的人会如痴如醉,走到哪里,把如来藏的金刚种子↓种到哪里。二者,表圆融、圆通、圆满无碍。活嘴活下巴,怎么样讲怎么△样好,善解人意,随顺众生。一般来讲,我们把「乐说辩才」说为「四无碍辩才」。
所谓「四无碍」:第一个叫「法无碍」,何义呢?随拈一法,他都能就此法说出宇宙人生真理;第二个叫「义无碍」。无量法都有无量义,无量义都归于这一个义,无量法都是由一个念变现而已;第三个叫「辞无碍」,辞就是表达「的语言、表达的方式,他不是说来背诵人家讲经的文稿,而是演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是自性流露;第四个无碍叫「乐说无碍」,他受到佛力加持,教化众生而孜孜不倦;其次呢,无论你是帮助别人答疑解惑也好,还是回答问难也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无所畏惧。因为他明白了「一心三藏」,胸有成竹。那么这个「乐说辩才」,除了见道,还要实修。所以我每到一处,劝导大家发心登台说法。师父不在身边,你们三五个人自由结成学习小组,互相督促,互相成就。
:一般是指菩萨利他功德,对众说法,讲经说法就是「」。这里特指,而非小法。不把《法华经》《楞严经》的「如来藏」讲清楚,你讲三藏十二部经都不能称为「」。当【然涉及到自利,。为什么?你听经读经就是——把你的迷惑颠倒转↑为智慧。「」,「轮」有轮转、运送之义,通过听经闻法、讲经说法,把自己和别人运∑送到佛土。
,「」利他即∞是自利,自利即是利他♀。为什么?万法都是一个本体。利他,他是谁啊?自利,自己是谁啊?自己也是别人呐!于方便法而言,也能讲得通。登台讲经的法师,既在教化别人,同时也在教化自己,成就自己。有些菩萨呢,常常为自己的烦恼习气着急,而向师父请法如何断掉。我说:「你断它干什么啊?烦恼就是菩提,你断了它就没有菩提了。你可不能断哦!我想烦恼,还想不到ぷ呢。」那怎么办呢?讲经说法。你的习气∩会因此潜移默化,成为佛习、菩萨习。你不懂得「如来藏」,不去登台讲经说法,你有烦恼习气想改也改不掉。有些菩萨登台一段时间以后呢,跟师父讲:「弟子感到很奇怪,现在对任何人都恨不起来了。」他不知不觉地把嗔心改掉了。讲经的法师、听经的信众,。
供养无量百千诸⊙佛:注意!「无量」就是无量。那我们想一想,从第一尊佛出世到现在已经成就的圆满佛,这个数字是有量还是无量啊?一定是有量,对不对?那么这里♂讲「供养√无量百千诸佛」怎么解释啊?千经万论,处处指归,看你懂不懂。凡是「明心见性」者,知道一切诸佛菩萨、天人鬼畜、泥巴瓦块、风云雨雾皆为一人一念之所变现,他当下即是「供养无量诸佛」。这个【功德大呀!为什么他叫不退转呐?心放开了,真正放开了。他能不能再缩小啊?所以难怪佛讲《法华经》是第一难懂㊣之经,你如果解释为:这些人不得了啊!都供养了无量无量的佛啊!这是依文解字,你没有读懂。「诸佛诸佛」,十法界我们耳闻目见,有没有哪一样不是「诸佛」啊?
我零四年≡在江阴讲《法华经》,有一位居士请法:「师父啊!如果在拜佛的时候,猫狗在大殿里转来转去的,我们能不能拜它啊?」我说:「怎么不能拜啊?!我们是不是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啊?那猫狗是不是未来佛啊?」讲未来佛还是◣方便说,其实就是佛,它就是你自己,一切万法都是我们一个念。这是真实法呀》!为什么佛陀讲了三藏十二部经无▅量的经典呐!你若一开始讲这句话——猫就是我!狗就是我!狗屎也是我!谁相信啊?为什么佛到最后八年才讲《妙法莲华经》啊?要明白,以前一切的经典都是在为宣讲《妙法莲华经》铺路。
于诸佛所植众德本,此处作双重观照:第一,我们不能忘本←——虽然是「依法不依人」,但没有人也不能把法传出来,所以对我们的→老前辈、老古佛、大菩萨、祖师大德,我们应该恭敬;第二,通过这些已经成就的圣贤①弘传教法⊙,使我们得到受用。所以于这些佛所,你明白了一切万法都是一个佛一个念,你叫「植众德本」。这个「众」是无量,这个「德」使你立于不败之地。「万法即是我,我即是万法」,这才是「万德之本」。
佛在后面就要讲,你赞叹一句《法华经》,即为供养无量佛,开口之劳啊!「生一念欢喜心,即蒙授记」,这是开耳之劳。按照方便法就是强〒调怎么修,怎么证,怎么念佛,怎么拜佛,怎么╱除烦恼……而且讲得振振有词,很容⌒ 易迷惑人。因为他是利用我们无量劫以来的习气,这种习气是最可怕的力量。
常为诸佛之所称叹:首先从方便卐法来观照:你们修得不错,诸佛赞叹,也讲得通。从究竟法来讲,已经明心见性的菩萨,他当下得诸佛菩萨、天人鬼神大众乃至风云雨雾、泥巴瓦块「之所称叹」,这就是讲的心电感应。这是不是在讲「应供」啊?你怎么样供养别人,别人就怎么样供养你。这一定是等量代换↓,这个法很重要啊!
佛在《法华经》讲「我独无所畏」,为什么「无所畏」啊?就是这个「我独」与无量的万法感应为一『体;也就是万有引力,一切万法相互之间都有吸引力。是不是啊?你以慈悲心对万法,万法就以慈悲心对你,叫「称叹」;你以下劣心对待万法,万法也以下劣心回报给你,这叫障碍。障碍也好,称叹也好,是不是都有这种万有引力啊?你能不能跳出心外?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以佛法里叫「命自我立」,看你怎样用心。佛将真理昭告天下,信不∩信由你。
以慈修身:你看这个「慈」字,上面一个兹,下面一个心。兹就是此,以「此心」修身,所以《楞严经》讲「修心」。我们现在把修心变成修行,本末倒置。这里的「慈」就是四无量心,在这里叫「无缘大慈」。世间人讲慈,是一个血缘的父母、儿女、姥姥、姥爷,要互相慈;好朋友对我有恩了,他要慈;素不相识的人与我无〖关,他不慈;对我有▲矛盾有误解的,他不能慈。佛法来讲,不管有缘无缘皆是慈,是不是最圆满的慈啊?一切人都是我一个■念,这是不是最大︻的缘呐?这叫「法缘」。你有这种「慈」即是「修身」。以慈修身,没有讲是以行修身,以放生修身,以什么什么什么去修身。懂了这个「慈」,我们更要去广行善事,广积恩德。不可对师父的话断章取义。师父从弘法第一天就讲,持戒不能成就,但是不持戒更不能成就。可是有些人只抓住第一句话而理解为师父反对持戒!如果这样,我们这个道场的人不变成强盗ζ土匪了?哪一个破戒犯戒都要受到惩罚!哪有持心戒的人,还去破小乘戒?去搞杀盗淫妄酒?
善入佛慧:这里的善体现出圆满、圆融、圆通。圆人前七种方便不√能称为圆满之善。佛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样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名魔业。行一切善都是魔业,何况谁也不能行一切善。所以明白「一心三藏」,这是「万善之最」。世间法里讲魔业是杀人、放火、强盗土匪、坏人坏事,佛法里讲魔业是六道轮回之业。修行人不明「一心三藏」,有「我」即是恶。
所以□ 生人道、生天道,这叫「世间善法」。阿罗汉、辟支佛、通教菩萨、别教菩萨的「善」,是出世间善,但是〓他没有达到「一心三藏」的境界。这个「佛慧」就是「如来藏」真实法义。
通达大智:是对「善入佛慧」的一个提升。「善入」就是入门了,表「见道」,见道了以后我们反复观照,定力加深,叫「通达大智」,它是境界提升的问题。「大智」就是「佛慧」,「大」是表我们的「本体」;「智」是表我们的报身智慧妙用。所以「通达」在这里带有修证之义,,一步登天。它是相对于方便法而言,要成圆满佛仍然要悟后进修。
到于彼岸,要作两种观照:第一种观照,明心见性的人即已到达彼岸,到达佛土,但是这里的等级也是逐步提升;第二种观照,究竟成佛,是究竟彼岸。
名称普闻无量世界,同样作两重观照:
这些菩萨『已经明心见性,他们的名号在十方法界都有登记造册,这是从方便法观照,说明他们的地位影响;从究竟法来讲,道交感应,心电感应。你明白了一切万法都是你,一切万法是不是都跟你结缘了?诸佛菩萨天人鬼神大众看着我们,山河大地、泥巴瓦块、风云雨雾与我们息息相关。你的一个念,无论善恶,当下就是「普闻无量世界」。我手在这里√摆一摆,太平洋的波浪都要动;你那边把︾门一开,这里的窗户就要晃。可是如果这里没有窗户动的话,你能不能感觉到风啊?不能。虽然感觉不到,它有没有风啊?一枝动百枝摇。你这里动々一动,美国人、月亮人、太阳人……脸上都有风。
所以这个自然界的ω 风云雨雾从何而来?水涝旱灾从何而来呀?都是我们的心在变化。我们今天在这里讲课,整个的尽虚空遍法界这样的气氛它在不在啊?一百万年一亿万年以后,这个信息还在不在啊?永远★不会消失。将来成佛以后,其实不要等成佛,在中阴身期间,你会知道你宿世的各种身份:啊!唐朝的杜甫就是我啊!那秦始皇的大儿子也是我啊!一万年以前,我还是个乌龟啊!明白吗?你的信息永远不会消失,叫「名称普闻无量世界」,「世界」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东南西北上下十方。
讲到「名称普闻无量世界」,我们要生恐惧心、出离心,不要自我放纵,不要掩耳盗铃,善恶果报丝毫不爽。「名」和「称」,这里就是讲因果报应。「名」就是因,「称」就是果。不管你在何时何地,是何因当●下就是何果。至于报,要在一定的机缘成熟现前。比如你行的是佛因,你就是佛,中阴身期间无量色身三昧现前;你行的是鬼业,你现在就是鬼,但是现在还有人□身,定业不可转,到中阴身期间就报为︾鬼。果与报有相对独立性;而果与因是一,是绝待的,即因即果。
能度无数百千众生,作双重角度观照:方便说为他能教化无数众♀生,只要你是有缘、愿意接受帮助;那从究竟义来讲,明心见性之人当下就能度无↓量百千众生,包括给他们以吉祥加持——打个比方:冷水跟热水掺在一起,冷水升温,热水降温,所以热水是不是在々布施供养度化冷水啊?冷水是不是得到真实利益啊?世间出世间,无非是正与邪、明与暗、菩提◣与烦恼。那么当我们明白如来藏以后,是不是自然就归于明、归于善、归于菩提?是不是归于这一个流派?汇为一个本体?是不是就对十方一切万法的加持?你是不@是能度无量百千众生呐?
佛在《法华经·方便品第二》讲,赞叹一句《法华经》,即为供养一切佛。是不是能度无量百千众生啊?明理太重要了!那么我们过去一念只知道自己,只知道家庭,现在我们一念知道十方虚空世界万法都是我,所以心量变大,心力变强,是不是给一切万法增加了光明呐?你就是「能度无数百千众生」。本来你就已经有这个能量。
来源:法华论坛www.fahua123.com
·END·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南无大佛顶首楞严经
往期精彩回顾
中国特色佛教系列
西峡燃灯寺为讲经◥道场,本寺持戒严谨,学修并重。寺内每日宣讲《妙法莲华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心经》、《阿弥陀经》。从教入禅,归宗净土。客堂电话:0377-67076977
?燃灯寺微信公众平台,长按二维码即可◤自动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