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范范姐就带你走进这条堪称“小家碧玉”的马路。
黄河路,南起南京西路,北至南苏州路,只有700多米,走走也就一刻钟。1887年,由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修筑,当时取名“东台路”。
1899年,整体划入上海公共租界。1904年,改名派克路。1943年,汪伪政权接收租界时,才改名“黄河路”。
过去在上海,人家要是问“黄河路在哪里”?或者说,你和别人讲,“我是住黄河路的”,对方的第一∴反应,清一色“哟,国际饭店!”
▼
国际饭店
国际饭店,曾经保持"远东第一楼"记录半个世纪之久。她,曾经是上海的象征。透过她饱经沧桑的外表,我们似乎又回到了20世纪30--40年代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嗅到了大上海的丝丝奢华气息。
七十多年历史的国际饭店,由当时的四大银行共同投资兴建,原来不是饭店,而是银行叫"四行储蓄汇大厦" ,后来又⌒ 被改名为"派克饭店"、"花园饭店",最后才叫"国际饭店"。
国际饭店旧景
它是中国人自己筹资建造的第一幢摩天大楼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亚洲最先进的酒店。当时,饭店前方正对跑马厅,旁边的黄河路当时叫"派克路",故名"PARK HOTEL"。
匈牙利著名建筑师邬达克
国际饭店是当年上海滩,华人经营的最高档的豪华饭店。中外军政要员、社会名流常常在这里设宴,成为上流社会活动场地之一。
国际饭店宣传海报旧照
1935年,中、美国际长途电话开通典礼,就在国际饭店举行,。1949年前,、、陈纳德等,都是饭店的常客。
1948年,在国际饭店还曾发生电影明星白鹭,从电梯上摔死的惨剧。后来,,也经常下榻该饭店。
国际饭店外景
在1952年之前,国际饭店一直是“远东第一高楼”,并且长期是中国第一高楼桂冠的“保持者”,直到1968年,广州建成广州宾馆——在老上海眼里,国际饭店依然是上海的第一高楼。
国际饭店20世纪30年代施工照片
直到“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开始,国际饭店迅速淹没在一片高楼之中,当然,现在对比着看,国际饭店的精致,始终很难取代。
高空拍摄国际饭店
国际饭店西饼屋的蝴蝶酥,到现在还是有很多老上海人特地排队过来买,更多人吃的是一份怀旧的情怀。
国际饭店西饼屋招牌蝴蝶酥
▼
长江公寓
黄河路的第二块“吃格”的招牌,就是两个“卡尔登”:卡尔登公寓和卡尔登大︼戏院(后改名长江公寓和长江剧场)。不是名★字洋气就上档次,“卡尔登公寓”是张爱玲走出的地方;而“卡尔登大戏院”,则是当年上海滩最新潮的去处。
在车中立觉惊艳,并且熨帖
其实,张爱玲也就是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卡尔登公寓的301室,住过短短的一年。本来黄河路在许多上海人心目中并不算很有“名”,但就因为张爱玲曾在这儿生活过,80年代以后,随着张爱玲作品的再度走红,黄河路上的卡尔登公寓顿时得到了许多文学“老中青年”的青睐。
今天的长江公寓
当年,张爱玲和姑姑就住在公寓的301室。张爱玲在卡尔登公寓完成了电影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小说《十八春》、《小艾》。卡尔登公寓附近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南京路和跑马总会。
从张爱玲住的房间外的走廊望出去
步行过去五分钟左右,是福州路,旧称四马路。这里曾有很多好的馆子、书店、戏院,还有妓院。这些活色生香的市井,是张爱玲写俗世上海的移动盛宴。闲来无事便到处逛逛,说不定走着走着,一部短篇的情节已经构思好。
此刻仍静静伫立
黄河路之所以成为现在的美食街,也是由来已久的。许多年后,张爱玲回忆起在卡尔登公寓的日子,是由食物的味道引起的。
那是一抹旧时光
“在上海我们家隔壁就是战时天津新搬来的起士林咖啡馆,每天黎明制面包,拉起嗅觉的警报,一股喷香的浩然之气破空而来,只有他家有一种方角德国面包,外皮相当厚而脆,中心微湿,是普通面包中的极品,与美国加了防腐剂的软绵绵的枕头面包不可同日而语。”?
▼
长江剧院
“长江公寓”跨过凤阳路——当年路口还有上海滩鼎鼎♀有名的功德林——在国际饭店的西侧,黄河路2号,曾经有一座坐西朝东的戏院,外观典雅,内部装饰华丽,被誉为是“上海第一影戏院”——它就是“卡尔登大戏院”,后来改名“长江剧场”。
曾经的长江剧场是出租车、三轮车的集散点
1922年,“卡尔登大戏院”由英国人创办,1923年2月建成,首映美国影片《卢宫秘史》。当时的外国话剧团来沪,均以在该院演出为荣。后来,虽然该院几易其主,但其影戏兼顾的功能始终没变。白天放电影,晚上演话剧。
美国影片《卢宫秘史》首映
对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摩登文艺青年”而言,卡尔登大戏院是属于那个时代的“话剧艺术中心”,而戏院所在的区域,也成为上海最奢华、最新潮的夜生活区。
当年郁达夫在上海追王映霞,认识的第一天晚上,即乘黄包车请王映霞到卡尔登大戏院看话剧。
郁达夫与王映霞合照
默片时代,卡尔登大戏院令人称道的,还有它拥有的那一支出色的乐队,名气很响,曾有人在报上特地以《影戏院中之音乐》为题撰文,予以褒扬。
1930年,孙瑜导演《野草闲花》时,为影片写了一首主题曲《万里寻兄词》,担任伴奏的正是卡尔登乐队,而这首《万里寻兄词》也成为了中国第一首电影主题曲。
1937年,卡尔登剧院公演《日出》
1951年,卡尔登大戏院改名为“长江剧场”,成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话剧的固定剧场。
《霓虹灯下的哨兵》、《彼岸》、《她为什么被杀》、《花园街5号》、《游园惊梦》等许多京剧,都是〓在这里首演的。
改名后的长江剧院话剧演出
80年代,“长江剧场”慢慢地开始以放电影为主,但是,话剧、儿童剧、木偶剧等等一直有上演,直到90年代上半叶,这里还时常有话剧上演。
长江剧场原址,现为鸿祥大∏厦
?
▼
明星大戏院
如今,“长江剧场”永远地在黄河路上消失了。不仅如此,黄河路上另一座曾是“新越剧摇篮”的戏院,也没有逃脱拆除的命运,这就是位于青岛、黄河路路口的“明星大戏院”(黄河路301号)。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20世纪40年代中期,明星大戏院成为以袁雪芬为代表的“雪声越剧团”,固定的演出剧场。那时候,看袁雪芬的戏,必到明星大戏院,到明星大戏院就是看袁雪芬。
1946年5月6日,根据鲁迅名著《祝福》改编的越剧《祥林嫂》,就在此进行预演,招待文化界人士。
越剧《祥林嫂》预演
同年9月,,还特地来看过袁雪芬的戏。90年代,明星大戏院被拆除,原处已经是一座新建的游泳馆了。
袁雪芬与周恩来
▼
阿毛炖品
到90年代中后期,黄河路变身美食街。说起黄河路上的美食,每个上海人都会有自己当年喜欢的。但是,其中一个曾经街头巷议的名字大家都不会忘记——“阿毛炖品”。
1994年,周正毅与毛玉萍一起,在黄河路美食街上开了以毛玉萍姓氏为名的“阿毛炖品”。据说,58元一位的佛跳墙、22元一位的秘制炖鹿肉、188元一位的红烧大排翅是其招牌菜式。周对外声称开业以后生意颇好,一年能够有近千万的利润。
这个数字遭到了黄河路上生意最好的饭店,“苔圣园”老板的质⌒疑:“苔圣园”的规模比“阿毛炖品”大三倍,一年才勉强有1000万元的利润,而“阿毛炖品”只是黄河路上的二流饭店。
不过也是“阿毛炖品”,让周毛二人有了接触上海一些高端人群的机会,这也为他们日后发展房地产、搞投资带来了不少机会!
可是,在2007年1月21日,周正毅因涉嫌行贿及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同年11月,。而在2006年,毛玉萍就因诈骗银行和串谋妨碍司法罪被判监58个月。
杨恭如被贵妇扇耳光一事,也正是这三人之间发生的事,具体的大家去问度娘就晓得了!
2003年开始,黄河路的生意就开始急转直下,此后颓势难改。据街上的老阿姨说,黄河路停车困难,很多顾客开车过来吃饭都没地方停∞车,多少对生意有些影响。
如今的黄河路
如今的黄河路作为曾经的美食街,实际营业的店铺为80家左右,但其中只有25家为大大小小的餐饮商户。还有一栋原先的酒楼已闭门谢客♀,门口积上了厚厚的灰尘。
除了佳家汤包、小杨生煎等小吃店略有人气外,饭店的生意较为清淡。有的大堂里客人坐不满一半。“晚上生意也不怎么样。”一家饭店的营业员说,黄河路上只有三四家饭店的生意不错。
如今的上海,早已有更多的新的美食街出现,如衡山路、新天地以及各类购物中心和新兴餐饮街,似乎曾经的那些老牌美食街似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黄河路里的几个老商户说:“黄河路要想再恢复当年的辉换,是几乎不可能了!”
你曾经去过这条马路吗?最喜欢黄河路上的哪家饭店,文章底¤部留言范范姐,留言前三名有红包哦~
更多精彩故事,点击下面蓝字:
2016年,有17位上海人震惊全国,感动上海!竟然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