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话剧《商鞅》前,对商鞅的了解不过寥寥,由卫入秦,商鞅变法——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立木为信,最后车裂而死。
甚而因《史记》太史公的评论:“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对他因性格导致的悲剧,没有太多情绪。作死而已。
历史,对于后人来说,不过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若是一味地解构历史,又没有合理的建构,整段历史就像是被拆散了骨架,看不〓出气魄和魂儿。
然而,看话剧《商鞅》,一个封于尘埃中的历史人物,像是从纸上走下来,变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将功过放于新的视野中来评述。并且超越时空,抛掷出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个人命运这种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可以说,话剧《商鞅》改◆变了我对商鞅的看法。
?
且先听下面的两位观众如何品评《商鞅》:
1
文/驯鹿望月
满台风雷吼,全凭一张口,商君变法事,说尽情与愁。
?
《商鞅》这部曾让某前任总理垂泪(卖点)的历●史大戏,常演不衰,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经典保留大戏。如今在国大倾情上演,看的15日首演,尹铸胜,吕凉挑梁,近三个小时时长,超过以往版本,让在场观众大呼过瘾。
?
剧情脉络遵循史实,在具体人设的关系与时代冲突中作了大胆的艺术加工,亮点十足。
?
刘鹏版
亮点一:女性形象非花瓶,鲜明动人耐回味。剧中的韩女与商鞅之父姬娘,是虚构出来的人物。韩女与商鞅Ψ 可谓青梅竹马的红颜知己,倾心于他,然爱在心中口难开。,昔日两无猜,今朝秦王后,成了两国博弈的棋子,借用泰戈尔在那首《鱼和飞鸟的故事》诗中所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 ,却无法说出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Ψ ,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
相见咫尺,却咫尺天涯!韩女为了成全商鞅↘变法事业,不被奸人所扰,毅然投河自尽,成为一曲真爱悲歌!
而其母姬娘地位低▓贱,但性格刚烈,为了儿子前程,不惜毁双目,终生不相见。最后商鞅失势,穷途末路,不惜与爱儿驾车慨然面对万箭穿心,生不愿连累你,死母子同心大笑共赴黄昏!彰显母性的大爱无疆!
无疑,这两个奇女子成为商○鞅生命中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在舞台上焕发夺目光彩。
?
亮点二:浓重的悲情。在中国历史上,锐意变法的人往往结局悲凉。李悝、吴起,王安石,张居正,戊戌六君↑子,最惨烈的当属咱们这位商鞅,其人〖生峰谷起伏,从卫到魏国,再到秦国,施展变法抱负,建不世之功,改变秦国、战国乃至中国历史的走向,再到以身殉法,遭五马分尸,既是历史♂发展,时代新旧冲突,,又是个人性格铸就的人生悲剧。
其变法体现的严酷寡恩,不尽人情,成为秦新法的主调,也是他个性写照,对于秦国,无疑新法使得秦国剽悍凶狠,国力提升,战力开了外挂,最后一举扫六■合,天下秦一统,然而为何二世而亡,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正如贾谊《过秦论》所言: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可以说,商鞅◣所主导的新法,埋下了秦朝覆亡的悲剧伏笔;再到商鞅本人,其性格孤拔坚韧,一意孤行,成就了他成↙为变法之魂,功业等身,然其苛酷无情,不愿变通,树敌者众,最后众叛亲离,死在自己所制订的酷法,这与∑两千多年后的法兰西大革命的那位鹰派罗伯斯庇尔有着命运相似之处。商鞅这部剧,紧扣秦国变法,通过商鞅个人命运,将悲情烘托渲染,无论支持变√法者,追随变法者,或反※对变法者,都处在命定中的棋子,有种古希腊悲剧的底蕴,气氛昂扬,荡气回肠。
?
尹铸胜版
另外,整个故事线清晰,人物性格鲜明,特别是反对变法的秦国官员,没有脸●谱化,有层次,有深度,同中有异。演员举手投足,古风古韵。台词〗富有韵味与深意,舞台背景巨大,塑像简而大气,配乐中的埙的引入,烘托了来ξ自古远的情味,服装道具上细加考证,不糊弄,体现了上海话剧人的精益々求精的艺术追求,难能可贵。
?
然而15日首演国家大剧〓院池座乐池加座附近的刚装修的刺鼻味道坏了观戏心情,深感看剧有风险,选戏当谨慎。有句话成败萧何,《商鞅》这部剧,英国TNT风格的◤激情澎湃,演ξ 员很卖力气,然而给人感觉多数时间在吼,总是一个劲■儿,原来有理还要靠声高,明白了为什么要中场休息15分钟,要AB组,用林兆华《人民公敌》中卢芳的话:这戏演的太累了!失去□张弛美,没有沉淀与思考的余地,相比同是先秦历史剧的《画眉》,躁动有余而沉敛不足。另外,有些处理,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效果,笑场了。还有为何没有商鞅立木为信的戏?这也很重要。
?
还记得谢幕时陈老太太攒底,尹铸胜向观众施古礼致谢,他们说的□ 肺腑之言很动情,体现了他们对艺术的挚诚。总之,这是一部良心戏,值得买一张票去看,冲着千》古商君的悲情,反思变法的得失,思考、观照当今,冲着这股强劲敬业→,精致与诚意的海派戏剧风。
2
文/小松鼠
话剧《商鞅》,历经21年,舞美、音乐、灯光、服装和故事建构,开始趋于精臻完美,锻造出一股匠心的气质。而台词的精美,韵味十足,演员娴熟的台↓词技巧,与整部剧的精臻十分相衬,使整部剧看起▲来精良、细致、一气呵成。不必担心是否会出戏,或者有什么观感上的不适。
?
故事的脉络十分清晰,自带一股大气磅礴的能ζ量。
而关于商鞅为何不在生死关卡处急流勇退?他的生母姬娘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这是观剧后所发出的疑问,也是心头自始至终绕不过去的坎儿。
?
商鞅不在昔日友人的劝告下,选择解甲归田,自然是他的性格使然,果敢中⌒ 夹杂着莽撞,多谋中自有草率,而随着官位的愈来愈高,他开始变▓得有点狂妄和躁动,难以心平气和地居安思危,他以为】变法因他一人而起,他就要与它共生共存,他贪恋这样的权位,认为∮这是理所应得。
而他的性格很难说是后天养成的,在前期就十分凸显,充满着攻击性和挑战性,比如说幼时鞭打牲畜,叱问“为什么我只能是奴隶的身份?”到在魏将军公孙痤家中学有ㄨ所成,而对于公孙痤多年的抚育之情并未有太多感激之情,痛斥他致使养母姬娘自戳双目,不得相聚。
在到了秦国后,大刀阔斧的变法,可谓是不近人情,与国人骨子里的中庸气质相差甚远,也打破了国人自古以来重人情、轻法理的◥习性。他来不了半点迂回曲折,甚至不◤念旧情,将幼时好友公子卬也亲手诛杀。 ??
他人,若成为他行动上的拦路石,处之,而对于ぷ自己,他宁可自取灭亡,也不会委曲求全,苟且地活,绝对是一耿╳直的汉子。
?
而商鞅的命运悲剧是同性格悲剧在一起的,“阎王■要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生下便是孽种的他,本命不该超过一日,他却跌∩宕起伏后风生水起地活了52年,而且是在自己人生的巅峰①时期,春风得意。
若他解甲归田,对于一直野心勃勃和激烈壮怀的他来说,自然是落寞,生不如死;朝野明争暗斗,此生彼长,尤@ 其是他一人在下,万人之上的权力地位,,已经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所以他的∏死比生来得更为迫切,也更有悲壮意义。
尹铸胜版
至于商鞅的母亲姬娘的性格和觉悟,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是罕见的。刚强、坚韧、为了目标不惜自残,甚至骨肉分▽离,是一个让人战栗且敬仰的烈性女人。作为母亲,她的心愿除了让儿子青◎云直上,这无可厚非,而在她孱弱的外表下,还存在着一个伟大到让人怀疑的终极目标:改变奴隶的悲惨命运。
尽管商鞅是孽种,天命不可违,姬娘偏偏要违抗∑天意,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地让商鞅活着,一遍遍向儿子灌输奴隶的悲惨生活。为了儿子学得真本事,破除魏将军关于儿子的亲情念想,她自戳双目;为了儿子在朝野纷争下占据优势,她舍♀弃与儿子相聚的机会,绝尘而去;在儿子要被刺死时,她再次出现,说▂儿子的一生很有价值,完成了改变奴隶悲惨命运的终极目标,也改变了自己本该短促的原生面貌◥,很好地安慰了儿子。
姬娘强大的个人意志,通过血液、乳♀汁渗透到了商鞅的意志中,可以说,从姬娘母体分离出来的商鞅,也是姬⊙娘的存在,有商鞅的地方,就有姬娘,母々子二人是合二为一的。
而在商鞅临死之前,姬娘这段关于“我儿子救了你们,你们为何不出来说句公道话?”的悲怆发问,看起来有点多余且愚蠢,基于民众明哲保◥身的性格,自然是ㄨ不会发声的,即便发声☆了,也不见得有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何况是身为草芥的百姓,何来动摇君主意志的权利?而一旦发声奏效,将意味着朝代◥更迭吧。对于饱经忧◣患后安居乐业的百姓来说,这样做代价太大。
?
刘鹏版
而无论你富贵还是贫穷,最后都要归于一缕尘烟,一抔黄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所以商鞅最后的自语:太阳将▓要落下,我也要随着历史潮流而消失了。
就让这种个人命运的剧,具有了普遍的人生意义,你商鞅死去,还会有别的“商鞅”出现,不要放√大自己的作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全身而退,静静地享受自己创造的成果,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和达观?“天道有常,不因尧存,不以纣亡”,历史发展自有自己的规律,你我不过沧海一粟。
?
而到这里,商鞅解甲归田也不失为良策,没必要非得★以死相磕,对生命柔软点,为人处事圆润点,也是一种明智的保全之举。
?
注:历史不容轻易改写。若结局是商鞅母亲对其进行劝解的温馨画面,商鞅同意退至田野,后二人共享俗ζ世之乐,这样有何不可吗?这番假设,不过也是观者的希冀,也消解了剧目的冲突。不足为怪。还是强裂安利《商鞅》,着实好看,不虚票价。
?
?
我们是·文艺连萌·成员 覆盖千万文艺生活实践者